


東北網10月18日電題:熒屏小人物生活大舞臺我省基層文化站長體悟《文化站長》
就像曹老師回來了一樣
在我省,要說《文化站長》收視率最高的地方,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非之莫屬,因為這裡的人都認為電視劇裡的管文化,就是他們自己鄉裡的文化站長曹文明。該鄉主管文化工作的副鄉長張宏和記者電話中聊起這個話題,她說:『真的太像了,曹老師也是管文化那樣胖乎乎的,說話動靜也特別像,還非常幽默,看電視,就像曹老師回來了一樣……』張宏聲音有些哽咽,『我們都特別關注這個電視劇,都非常懷念曹老師……』
四嘉子鄉原文化站長曹文明被認為是電視劇中管文化的原型,劇中很多情節都取自曹文明的事跡。四嘉子鄉共有6個自然屯,個個建了文化大院,60%多的人都參與進來,文化活動搞的有聲有色,曹文明功不可沒。
張宏說,在鄉親們的記憶裡,曹老師是典型的文化人,吹拉彈唱寫寫畫畫,樣樣精通。各村的文藝人兒,幾乎都是曹文明手把手教出來的。每有演出,曹老師都身兼編導、策劃、劇務等多職,還是『補臺』高手,不管節目裡缺了誰,他都能補缺;缺少經費,演出服、樂器架都是自己做,甚至拆自家的自行車;過年了也不回家,給鄉親們寫喜字春聯……他組織『金色田野』農民藝術節、『文化大院』等各類的演出不下百場,自創節目300多個。2004年5月,全區搞農民匯演,曹文明連續多天組織排練,疲勞過度,在演出的頭一天夜裡,突發腦溢血。
當時也一直參與節目排演的張宏告訴記者:『演出那天,我們鄉5個節目獲得了一等獎,其中曹老師創作的就有4個!而曹老師一個都沒看到……』張宏說,那天頒獎時,當聽說曹老師倒下了,全場觀眾都掉淚了。幾天後,曹老師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臨終時的最後一句話是『稿子在我兜裡,你們再排一遍!』……
如今,已是主抓文化工作的副鄉長了,張宏始終把曹老師當作自己的榜樣。她說,《文化站長》作為十七大獻禮片,又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看了非常受鼓舞,對照電視劇能找到我們工作中的很多不足,還學習到管文化的一些好辦法。現在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農民參與的熱情也非常高,我們的文化站工作越來越大有可為了。
真實反映基層心聲
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文化站長張守富,一聽記者提到電視劇《文化站長》,連用三個詞形容自己的觀感:受益匪淺、深受鼓舞、乾勁倍增。
張守富已經當了11年的文化站長,他深有體會地說,劇中真實地反映了當前農村鄉鎮文化站工作的現狀和文化人的心聲。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各項事業也正日新月異,文化建設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
張站長說,近年來,鄉一級的文化組織機構和文化網絡日臻完善,上級主管部門對文化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阿什河街道辦事處所轄7個行政村,各村都有文化工作專乾。每年各村屯都舉辦群眾性演出,特別受歡迎。
張站長說,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資金短缺、缺少文化活動場所,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希望通過綜合文化站建設,改善農村文化工作的現狀,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佔領農村文化陣地,促進農村文化健康快速發展。
文化站長要增加文化底蘊
『文化站長可是鄉裡的乾部,不能太土了。』說起電視劇裡的管文化,訥河市學田鎮文化站長朱存權對記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
現在的學田鎮文化站,可是相當的『氣派』。他告訴記者,原來學田鎮只有一個文化廣電中心,沒有獨立的文化站。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把政府辦公室倒出來,文化站由原來的30多平方米的小屋,變成了530多平方米的活動中心,小劇場也換了音響、燈光,圖書閱覽室還上了寬帶,還有個多功能美術舞蹈室、文體活動室等。
朱存權說,農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自己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了很多,不乾出點樣來,沒法交代。
電視劇裡的故事可是給他提了不少醒。他說,要像管文化那樣動腦筋,做好文化站長工作,得有點文化底蘊纔行,要知道如何引導農民,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精神文化生活帶給他們的好處。
像主人公那樣用幽默化解壓力
泰來縣和平鎮文化站長唐海和記者嘮起《文化站長》時說,他們這裡有個文藝骨乾,一集沒落地看,非常喜歡。他們覺得拍的很真實,基本反映了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
他說,劇中因為管文化和劉宣委之間的衝突、矛盾等,引發出很多的笑料、幽默,很搞笑,很好看,但在實際工作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今年39歲的唐海,雖然年齡不大,卻已經在文化站工作11年了。也許是自己工作中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一再說,現實中,『劉宣委』和『管文化』就是正常的開展工作,分派好活就乾,不會出現矛盾的。
唐海說,電視劇有所側重,重點描寫文化站長搞文化活動等,其實在實際工作中,文化站的工作相當繁復,困難太多,壓力太大。『電視劇裡演的比較幽默,但在現實工作中就樂不起來了。』他說,和平鎮是個大鎮,35000多人,文化站又是個清水衙門,每年都要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沒有充足的經費是很難辦好的。
看了電視劇感覺不輕松
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的文化站長丁艷說,得知這是我們龍江人主創的電視劇,而且作為十七大的獻禮片,並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丁艷說,看了電視劇感覺並不輕松,深深地理解劇中的管文化。管文化辦圖書室,搞捐書等情節,她自己就遇到過。管文化碰的那些釘子,她都有體會。但她比管文化幸運的是,鄉裡非常重視,拿出不少資金投入。這在前些年是不可想像的。
丁艷說,現在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越來越強烈,我們怎麼做,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管文化就像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不足,也給文化站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知文化站長苦衷
『電視劇裡文化站長的苦衷,我們都有啊!不被重視,沒有資金,辦活動難……』
現年52歲、在文化站長的崗位上已經默默奉獻了27年的富裕縣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簡稱達滿柯鄉)文化站長李寶祥,可謂『老文化』了。他對記者說,就是不看電視,也知道文化站長的苦衷。文化站經常要組織文藝隊到各村屯演出,大家都是自帶樂器。演出也不要錢,只要管飯就行,特別像電視裡的管文化。達滿柯鄉22個村、26個自然屯,每年都要組織巡回演出,而文化站就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很累,但很喜歡這個工作。』他說。
李寶祥是幸運的。那年鄉成立文化站,鄉乾部就看好了他這個有點纔的『文化人』。李寶祥笛子吹的聞名全縣,其他有關『文化』的事兒也都喜歡。李寶祥說,和自己同期的都已經改行了,只有他還堅守這個陣地。
呼喚文化站長年輕化
富錦縣二龍山鎮文化站長於立敏說話爽朗、直率。今年39歲的她,在文化站已經有13個年頭了。她說自己雖沒有管文化那麼有纔,但像管文化一樣熱心,每有年節需要組織文化活動,她都得像導演一樣,組織好,導演好。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富錦有『北方秧歌城』之稱,秧歌隊特別多,每年都有秧歌大賽。而二龍山鎮是富錦最大的鎮,全鎮38000多人,統轄32個行政村、49個自然屯,文藝活動相當豐富。每有演出,都不用請『外人』,自己有的是人纔。她說他們的《盅碗舞》在全國都獲得過大獎,非常有名。
她直爽地說,劇中管文化是個老演員,而像她這樣年輕的文化站長很多,都很有活力。當記者告訴她,劇中最後也是管文化把『權力』交給年輕人乾了,於立敏說,我們農村文化事業會真的會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