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9日電 日前,從墾區農業局傳來喜訊:在經歷了夏旱連伏旱嚴峻考驗的墾區,3600萬畝糧豆喜獲豐收,總產達到120億公斤,再一次顯現了現代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保證支橕威力。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夏廣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越是遇到旱澇,科學用水作用越明顯。目前正在實施的『排降蓄灌』項目,是理想生態水利循環模式,在確保墾區未來糧豆生產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功效的同時,更加有利於實現生態水利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生態水利涵蓋抗災水利,資源水利,環境水利,是人類水利建設的最高境界。我省墾區對生態水利的追求是經歷了洪澇與旱災後,對『雨養農業』科學水利觀的新審視。具有抗災安全、節約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保護生態環境等功能。墾區水利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經歷過『賽馬場型』、『井灌井排』、『溝井池田』等水利模式的暢想與實踐,其共同點是『排蓄灌』,忽視了水環境的改善,因而導致年降水多了,呈嚴重洪澇,有抗災水利問題;降水少了,呈乾旱,又有保?灌溉的抗災與資源問題的出現。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在吸收國內外生態水利建設和總結墾區諸多生態水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膽提出在『排蓄灌』中增加一個控制地下水位的『降』字,使之成為『排降蓄灌』水利,其標志著由抗災水利,向抗災、資源與環境綜合生態水利方向發展的重大轉變,並在三江平原嘗試了『排降蓄灌』生態水利研究與實踐。利用該理論研究建三江墾區發展打井種稻480萬畝,在今年遭遇夏伏連旱的情況下獲得豐收,『排降蓄灌』生態水利研究與實踐功不可沒,其效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據悉,該課題自去年8月正式立項實施後,課題的合作單位農墾建三江分局地區,采取打井種稻、『淺濕乾』節水灌溉,較大程度降低了該地區地下水位,改變歷來地下水位高於江河水位為一定時間段地下水位低於江河水位,改變相互補給關系而產生新的激發補給,從而保障建三江水稻可持續發展。有利地解決地表殘積水消失、地下水過高漬害嚴重、土壤長期過濕和降低土壤承載力,嚴重影響大機械化生產的問題發生,同時,對於調節土壤與地下水庫庫容、改善濕地生態和土壤透性不良等問題也起到了較好的調節作用。更有利地加強了水土保持和發展『雨養農業』,使『排蓄灌』水利得到提昇和質變,形成生態水利。
目前,他們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確立了兩個研究基地,在和平牧場、850農場、前進農場、友誼4分場7隊,尖山和趙光農場等設立了6個研究試驗基地。全面進行『農業用水』估算、生態水利模式分區、主副試驗區分布。
有關專家稱,伴著『排降蓄灌』生態水利研究與建設的不斷推進和突破,支橕墾區現代化農業與生態建設的生態水利會做出積極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