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灣村:牡丹江新農村建設『第一村』
2007-11-01 10:20:4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毅 尹濤 楊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日電 走進牡丹江市東安區興隆鎮大灣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棟棟綠樹花叢中的村民住宅樓,一片片整齊劃一的標准化廠房,一條條平坦通暢的水泥馬路,還有可與城市相媲美的噴泉、球場、文化長廊……村裡一位老人深有感觸地說:『大灣村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變化,主要是村黨組織目標高遠,理念超前。』

  目標高遠發展高科技工業企業

  大灣村黨總支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擲地有聲,大灣集團能有今天2億多元的身價,就是有力的注解。

  大灣互感器廠始終瞄准互感器行業的科技高地研發新產品,葛洲壩、吉林石化乙烯、二灘水電站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都留下了名不見經傳的村辦企業的足跡。

  誰都知道要生產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就必須有掌握高科技的人纔隊伍。通過大膽引進以楊晶為代表的一批國內互感器行業的頂尖人纔,在較短的時間內,互感器廠就研發出500KV超高壓互感器新型產品樣機。同時,他們按照新產品的生產需要,及時注入3000萬元資金,新建5000平方米高舉架標准廠房。

  大灣村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待遇並不是很好,但這些技術骨乾卻紛紛紮根在這裡,用總工程師楊晶的話說:『雖然大灣村的條件無法與其他地方相比,但我看中的不是豐厚的待遇,更看中的是大灣村黨組織的真誠。』正是基於這種『請進來,用真誠打動;送出去,花重金培養』的人纔理念,使得大灣村先後從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請來高級技術及管理人纔80多人。同時,從企業中選拔100多名年輕有為的青年技術人員送到外面學習,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大批人纔。

  理念超前土地規模化種植

  過去的大灣村棚室簡陋、土地低窪,大面積下雨存水不能及時得到排放,更談不上耕種。村黨總支借鑒外地經驗,結合村情實際,決定實施『統分結合』的經營方式,收回了村民的承包田,由集體出資集中建立高效節能溫室、標准化大棚,統一管理、統一發包給村民種植,靠集體經濟反哺,解決農民分散經營時無力注入科技含量的問題,使村集體種植形成規模化。

  開始實施的時候,許多農民不理解、有想法。針對這些問題,村黨總支發動所有黨員對村民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動員工作,同時將村民舊棚和舊房全作價補償到位,不讓村民受任何損失。另外,由於村民不托底,村乾部和黨員就帶頭建棚室、當榜樣,一年下來效益翻番了,群眾的思想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目前,村裡建成各種溫室和大棚1083棟,全部采用國際先進的微噴滴灌技術和機械卷簾設備,還建設了佔地2500平方米的聯動育秧大棚和佔地3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批發市場。村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黨總支在群眾中的威信也一天天增強。

  現代農業的要求不僅是會種田、種好田,而且是科技種田。為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大灣村黨總支與東北農大、省畜牧研究所等單位聯姻,重金聘請了省內外專家16人,引進大中專畢業生50多人,專門建立了科技樓,為他們提供生活便利。

  2000年,村黨總支書記隋秀海參加農產品博覽會時,看到凡是沾了『綠色、無公害』邊兒的產品都好賣,而且價還高。回來後,他和大家研究引進了以色列西紅柿,當年讓種植農民收入增加了2倍多。他還號召黨員帶頭搞科學試驗,並成功種植了紫甘藍、紅甘藍。僅此,全村農民年增加收入100餘萬元。目前,全村年產綠色蔬菜10000噸,對俄出口達6000噸以上。

  目的明確讓村民早日步入小康

  這些年,大灣村黨組織一班人始終堅持『做一個村官,必須為群眾辦實實在在的好事,纔能對得起群眾給自己的權力,必須為群眾服好務,纔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村裡的集體積累殷實了,村乾部就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多為村民辦好事、實事。村裡投資3000餘萬元,將零散分布的六個自然屯進行了合並,建起半封閉式的現代化住宅小區,小區建有梅花形噴泉及文化長廊圍合的中心廣場,新建了9棟3.1萬平方米的村民集中供熱樓、集團辦公樓、村委會辦公樓、餐飲中心、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及村民大禮堂。同時,村裡還建設了籃球場、排球場、門球場和健身場,配備了單雙杠、走步機、滾筒、扭身器、吊環等健身器材,為村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健身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群眾豐富的文化生活,大灣村黨組織通過老黨員、老乾部的帶領,自發形成了120多人的秧歌隊,而且在全市秧歌比賽中榮獲第一名的好成績。每逢重大節日,村裡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