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3日電 《經濟日報》11日在頭版推出『又好又快發展新看點』專欄,開始連續刊登該報采訪組從黑龍江省發回的報道。
『又好又快發展新看點』大型報道,是《經濟日報》組織實施的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的重點采訪報道活動,旨在集中反映全國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情況,特別是關注縣(市、區)一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進展。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之際,《經濟日報》派出采訪組深入黑龍江13個地市的23個縣(市、區),力求用鮮活的事例,充分展現黑龍江省廣大乾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生動實踐。本報將陸續對部分報道給予轉載,敬請廣大讀者關注。《經濟日報》記者胡紅軍倪偉齡欒笑語
下午5點鍾,雙城市幸福鄉慶城村口,於海濤正在等候運奶車,腳邊是滿當當的奶罐,每天他都要在這裡等兩次。
順著村口走進去,拐個彎,就是於海濤家。一頭奶牛犢拴在院裡,怯生生的;左邊的牛捨裡,10多頭奶牛正安靜地吃著草料。衝著院門,是一間嶄新的大瓦房。
『?!這房子真敞亮!』11月1日,記者一邁進門檻兒,就看見整潔的客廳、廚房,臥室炕上是新式炕櫃,窗臺下是全新的壁掛暖氣。於海濤的父親、66歲的於喜純抿嘴直樂,『這房子去年剛蓋的,100多平方米呢,花了10多萬。』
錢從哪來?『養奶牛唄!』他和兒子共養了16頭奶牛,僅去年就讓於喜純一家掙了近5萬元,『現在的政策好了,養牛市裡還給補貼,奶也不愁賣,明年我還要再多養些。』
在慶城村,像於喜純這樣靠養奶牛富起來的就有200多戶。
養奶牛戶只是雙城奶牛產業鏈條的一端,1個半小時內,各家擠出的鮮奶就被奶站的運奶車送到產業鏈另一端的雙城雀巢有限公司。
這家名列全球500強的乳業巨頭是最早落戶雙城的龍頭企業,1990年就在雙城建廠。在生產車間,奶戶們送來的鮮奶經過幾十道程序被加工成奶粉等乳制品,銷往全國各地。雙城雀巢公司總經理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張布滿紅色圖釘的地圖。『這是我們在雙城的奶源分布圖,一個圖釘就是一個奶站。』公司負責人說,在3000平方公裡的區域裡,密布著78個奶站、2.7萬個奶戶,雙城雀巢鮮奶日處理量達1500噸,隨著4期工程建成,其鮮奶日處理量可達2500噸。這個規模使其成為中國最大的奶制品企業之一。
多多制罐公司是為雙城雀巢配套的包裝企業。在雙城,這樣的配套涉及印刷、制罐、包裝、儲運等諸多環節,企業數達56家,年產值12億元。
奶戶、奶站、雀巢公司,再加上配套企業,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奶業生產加工產業鏈。雙城市委書記喬樹江說得明白,構建這樣的產業鏈就是農業產業化的直觀路徑。龍頭企業作為農牧產品加工產業的中心,既拉動上游種養業,帶著農民一起致富,又促進下游制罐、包裝、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帶著縣域經濟一起騰飛,而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完善,又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保障,相得益彰,一舉多贏。
舞動這條產業鏈,雙城市的奶牛產業越做越大。如今,雙城市奶牛存欄數已達23萬頭左右,年產優質鮮奶60多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牛奶生產第一縣,並被國家列入奶牛發展優勢產業帶。
抓住龍頭企業,打造農牧產品加工產業鏈,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是雙城發展縣域經濟的選擇,也是雙城的優勢所在。說起這些,雙城市委副書記丁順如數家珍:雙城300萬畝良田沃土,每年都產出大量的農牧產品;雙城地處哈爾濱近郊,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做依托;雙城被稱為黑龍江南大門,有物暢其流之便利。
來了龍頭企業,只是第一步,如何通過集聚和輻射,帶富農民、帶活縣域經濟,還需精細謀劃。喬樹江坦言,在這裡,政府積極引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是個關鍵。
僅2005年以來,雙城市就投入4億多元,修築通鄉水泥路面1000多公裡。雙城市進行全面改造,通過集中供熱、污水處理、集中供氣、供排水四大工程,全市面貌煥然一新。雙城市出臺了一系列資金、技術、人纔的支持政策,推動奶牛產業做大做強。他們還設立奶牛保險基金,奶戶每年只要交20元,奶牛出險最高可獲6000元補助。
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了更多的龍頭企業。2002年,杭州娃哈哈集團來到雙城,投資了2.5億元的牛奶加工項目。目前項目已開始建設三期工程,全部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
近些年,雙城先後引進了江蘇菊花、南京雨潤、山西杏花村、山東富榮等10多家知名企業,構建了糧食加工、乳品加工、畜禽養殖銷售、肉制品加工等4個規模較大的產業鏈條。在一條條產業鏈條的帶動下,雙城現代農業雛形初具。如今,雙城已建成牧業養殖小區62個、牧業生產專業村48個,原料基地農戶10.5萬戶。
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迎刃而解。雙城市共有30多萬農村勞動力,已有17萬從土地上轉移出來,且80%在本地就業。縣域經濟實力強了。喬樹江透露,龍頭企業每年實現稅收都在3億元以上,佔財政收入的60%,雙城市因此成為全國食品工業十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十強縣和牛奶生產第一縣。農民富了。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618元,比2002年增長了64.5%,今年有望近5000元,收入的65%來源於產業化經營。
嘗到了甜頭,雙城市將沿著農業產業化之路堅定前行。喬樹江信心十足:雙城將依托資源優勢,壯大龍頭企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走出一條平原農區加快發展的強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