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6日電 幾年以前,哈市大部分市場上銷售的豆芽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產地——原動力區紅星村。當年,紅星村有100餘戶農民以專業生豆芽為生,每天近萬公斤的豆芽投向哈市市場,然而如今卻只有10餘戶村民還在從事豆芽生產。這一切都源於市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蔬菜品種的不斷豐富,豆芽專業村已逐漸成為歷史了。
據紅星村黨支部書記關守江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當時的市場物資匱乏,市民日常食用的蔬菜只有固定的幾種,到了冬季更是只有白菜、土豆和大蔥等老三樣,豆芽成了豐富市民菜籃子的重要品種。一些村民在需求中看到了市場,王偉民等三四戶村民率先采用傳統方法生豆芽,把生出的豆芽拉到周邊市場銷售,結果深受歡迎,每天都能對付個四五十元錢,左鄰右捨的村民也隨之開始成為豆芽專業戶。農戶每年靠豆芽都能收入一萬餘元。結果豆芽專業戶的隊伍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最多時達到全村100餘戶農民靠豆芽發財,每天從該村生產出近萬公斤的豆芽銷往哈市各區的大街小巷,成為哈市最大的豆芽專業村。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市場的不斷豐富,擺到市民菜籃子裡的蔬菜越來越多,豆芽作為蔬菜越來越遠離市民的餐桌,成為邊緣化的蔬菜。市民僅是偶爾吃一頓改善口味,豆芽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少,豆芽專業戶也隨之逐年減少,該村的村民逐漸轉向搞汽車運輸、裝修及其他第三產業的經營中。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