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8日電 日前,記者到蘭西縣遠大鄉勝利村采訪。剛一到村口,就看見十幾位村民正在修路,其間夾雜著推土機和拖拉機的轟鳴聲。村支書、勝利村農機作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正友一邊忙著指揮,一邊告訴記者,村裡正在修建一條3公裡長的水泥路。那兩臺大農機都是村裡農機作業合作社支援的,有它們助陣,這路十幾天就能修完。不僅如此,修路所需的20多萬元錢也都是合作社投資的。
如今,作為基層農機服務組織,勝利村農機作業合作社已遠遠超越了『農機』功能,成為組織農民、服務農民、帶動農民致富的領頭羊。
2004年,勝利村通過集體自籌和農戶入股的形式,組建起了農機作業合作社。合作社組建之初,很多村民都不認同大農機深松整地和土地集約化,對合作社也采取觀望態度。合作社就鼓勵、引導村民代表和黨員拿出自家的土地加入合作社。到年末,這些土地都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合作社還主動為農民提供深松整地服務,只收取成本費,這都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現在,勝利村由合作社連片開發、集約經營的土地已達17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半以上。這樣不僅提高了村裡的耕種水平,還使畝產提高了50公斤左右,一畝地增收100多元錢。
分散的土地被集中起來了,單打獨斗的村民也被組織起來了。針對村裡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合作社組織村民組建起亞麻、甜菜、萬壽菊等經濟協會。比如在三百?屯組織農民連片種植4000畝亞麻,用大型農機統一耕作、統一收獲、統一銷售,實現畝產300公斤,畝收入達到360元,畝效益比其他麻農增長近百元。
對有能力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合作社積極幫助其尋找就業門路;對不能外出打工的農戶,則鼓勵其從事家庭養殖。使1/3的社員外出打工、1/3的社員在村裡的制磚廠就地工作,其餘1/3在家裡養牛、養鵝。解決了村裡近半數閑置勞動力問題。
采訪時村民王永珍高興的對記者說,自從村裡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後,家裡的50多畝亞麻地都包給了合作社,地裡的事再也不用操心,一畝地還乾掙300元錢。現在他和妻子都出去打工,一年能掙1萬多元錢。
農民富起來了,也使村集體壯大了實力。合作社先後與訥河市外貿公司簽訂美國淡紅豆700畝、小黑豆300畝種植合同;與青岡縣糖廠簽訂了3000畝甜菜種植合同;與縣、鄉亞麻廠簽訂了5000畝亞麻種植合同……3年來,合作社共為農戶簽訂農業訂單2萬多畝,使農民增收1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367元,猛增到現在的2400多元;村集體原來欠外債417萬元,現在不僅還清了外債,而且已攢下了300多萬元的『家底』。
村民們對記者說,自從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後,村裡先是修了14公裡長的紅磚路,後來家家安上了電話和有線電視,喝上了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