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8日電題:松花江畔稻米香——黑龍江省樺川縣采訪記
樺川得松花江水灌溉之利,物產豐饒,尤適宜水稻種植,是松花江沿岸優質高產的水稻種植區。
『樺川產出的大米質量好,品質高,深受市場歡迎。』樺川縣副縣長宮鵬程介紹說。
『我們的大米香啊!一碗米飯放在跟前,聞起來米香撲鼻,嚼到嘴裡,回味無窮。』樺川縣星火鄉黨委書記全紅勇說起他們的大米贊不絕口,『普通大米一斤賣一塊三毛錢,星火大米就得賣兩塊六毛錢,價格翻番還供不應求。』
稻米成了樺川支柱產業,發展稻米經濟就從水稻的種植著手,在源頭上下功夫。通過實施規范化管理,樺川主打綠色水稻這張牌。目前,樺川種植的70萬畝水稻中,有50萬畝被確定為綠色水稻生產基地。樺川對綠色水稻基地的18935個農戶統一建立了檔案,並繪制基地分布圖和地塊分布圖,進行統一編號。『田間生產管理記錄』每戶一冊,監管者對生產地塊、種植者、作物名稱、品種、播種時間、施肥情況、收獲、倉儲等情況掌握得一清二楚。在種植基地,水稻種植的投入品一律實行公告制,生物肥、生物農藥和有機肥、綠色食品專用肥得到積極推廣。
強化規范管理的同時,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從整地、用種、施肥、防病、收獲等各個環節,全面實施標准化生產。為保證綠色水稻生產全過程栽培技術標准化,樺川加大對基地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每年利用冬閑培訓技術人員,使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在種植戶中家喻戶曉。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一批加工能力強、技術先進的大型稻米加工企業紛紛落戶樺川,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稻米加工產業群。全縣有稻米加工企業近130戶,大型企業就有30多家。
付士米業是2006年由上海佳吉快運公司投資建設的稻米加工龍頭企業,項目總投資1.6億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完成3條生產線建設,於2006年11月份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後,付士米業的年加工能力可達到22萬噸,佔到樺川年水稻產量的一半左右。
『從種植到加工,把好了一道道關口,生產出來的大米未必就能賣上個好價錢,「酒香也怕巷子深」!』宮鵬程副縣長介紹說,『打造叫得響的優質大米品牌被提上樺川做強稻米產業的議事日程。』據了解,樺川縣組建了米業協會,通過整合大米加工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形成系列產品,來打造出知名品牌。目前正積極推動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進行聯合協作,以知名品牌為基礎,按照專業分工的辦法來分別承擔『無公害米』、『綠色米』、『有機米』的生產,通過品牌鞏固和提高樺川大米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在稻米的種植、加工發展到一定高度後,樺川順勢而為,主動拉長稻米產業鏈條,將稻米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稻殼、米糠和秸稈等廢棄物進行深加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在樺川,原先稻米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米糠,除了一部分作為飼料,其餘的只能到處堆放,既污染了環境,也浪費了資源。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米糠成了值錢的『寶貝』,派上了新用場。
『1噸米糠可產出300斤的毛油,剩下大約0.7噸到0.8噸的糠粕,脫水後的糠粕可長途運輸到飼料廠作原料。經過這一道工序,米糠的「身價」倍增。』在樺川鴻泰油脂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公司總經理王道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噸米糠收購價1000元,產出的300斤毛油賣到750元,糠粕還能賣700多元。1噸米糠可淨賺四五百元,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樺川鴻泰油脂有限公司米糠深加工項目是由浙江溫州客商投資建設的,它以米糠為原料生產米糠油。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200萬元,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投資1200萬元,用於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和毛油生產線;二期投資1000萬元,主要建設精煉生產線,計劃明年秋天建成。項目全部完工後,可達到日處理100噸米糠的能力,能『吃掉』樺川日產米糠的60%以上。
不僅米糠,現在稻殼也找到了『發揮熱量』的好地方。
『1.2噸的稻殼能產1噸的木炭棒,1噸木炭棒賣260元錢不愁銷路,除去成本,淨賺100塊錢沒問題!』胡延東在自家院子改造而成的生產間裡,一面忙著生產炭棒,一面告訴記者,『一臺機器一晝夜連續工作,能產5噸炭棒。』
生產間裡熱氣騰騰。記者看到,通過高溫高壓,輕飄飄的稻殼在1分鍾左右的時間裡,就變成了一根根七八斤重的炭棒,從機器裡滾落下來。發明這種機器的胡興海說:『這種炭棒的熱值可達到4500卡,能替代煤炭,用來取暖、做飯沒問題。做炭棒的原料還可以是秸稈、雜草等農產品廢棄物,只要增加一道粉碎的工序就行。』
在樺川,米糠、稻殼有了新用途,稻草也成了好東西。家住創業鄉拉拉街的於秀麗每年收購200公頃的稻草,編制成厚薄、寬窄不等的草簾子,供道路工程、蔬菜大棚等作苫蓋物,生意甚至做到了國外。一年下來,她家至少進賬幾萬元。
在樺川,水稻這一傳統產業借助市場和科技的力量,正越拉越長,越做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