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4日電 冬日的一個周末,下午4點半,哈爾濱市延興小學老師魏桂玲拿起家訪本和學生李寶強從學校出發,准備進行這學期的第36次家訪。眼前這片低矮成片的棚戶區,是她堅持14年經常出入家訪的地點,也是學校裡農民工子女暫住的家。
第一次到農民工家的震撼
1993年,魏老師第一次當上延興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當時班級裡只有4個農民工子女。李海洋是格外引起魏老師關注的孩子,『他每天都來的很早,聽看門老大爺說甚至有時五點半就到學校了,蹲在班級門口等著老師來開門。』班級早晨幾點鍾開門老師都會在前一天放學時叮囑學生,可李海洋第二天還是早早的來到學校。這個舉動讓魏老師很好奇,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她覺得有必要與海洋的父母溝通一下。
第一次家訪,剛一進門魏老師愣住了:八九平方米的小屋裡只有一張破舊的床,床板殘破的地方被木頭隨意的釘住;一張很矮的桌子既是飯桌又是書桌;土豆、白菜堆放在地板上。『你爸爸媽媽幾點鍾回家啊?』『不知道,他們在附近的市場賣菜,天亮的時候就走了,我睡著的時候他們纔回來!』原來李海洋對時間並沒有概念,在他看來只要天亮了就可以去上學了。『你的作業誰輔導啊?』魏老師問,『沒人管,我爸媽文化少,課本上的題目他們說看上去像天書。』魏老師摸著海洋的頭笑著說,『以後老師給你輔導!』『老師你餓了吧,我爸媽給我留飯了,你也一起吃吧!』這時,李海洋從一個破舊的鐵鍋裡拿出兩個乾硬的饅頭和一碗蘿卜咸菜。『你就吃這個?』魏老師驚訝地問道,『對,我每天都吃,爸媽太忙沒時間回來給我做飯,這是他們早上給我熱好的饅頭。』李海洋瞪著大眼睛回答。天色漸晚,魏桂玲還是沒能等到李海洋的父母回家,在跨出門檻時,她回頭看了看李海洋的這個家,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將會怎樣學習、生活。通過這次家訪,魏桂玲第一次目睹了農民工子女的生活,也深深地牽掛上了這樣一群孩子。
家訪追到建築工地
農民工教育子女的觀念與城裡人不同,他們中很多人都把學校當成一個『托兒所』。然而,在魏桂玲的眼裡,農民工子女和城裡的孩子沒什麼兩樣,應該接受同等的教育。
孫喜旺的父親是所有家長中最固執的一個。他說:『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找個有人看管的地方,以後只要在城裡賣個菜會算賬就行!』今年9月份開學,孫喜旺的座位又空著了,家長也聯系不上,魏老師四處打聽。周日,魏老師找到老孫所在的香坊區衛星路的建築工地,讓孫喜旺父子吃了一驚。『老師你別管我家孩子了,過兩天我們可能要到雙城乾活,在那再找個學校吧,要不乾脆和我一起打工。』聽到父親對老師的話,眼淚在孫喜旺的眼裡打轉兒。『你等等!』魏老師急了。『孩子以後乾什麼,我管不著。但是,現在得跟我回學校上學。』『上什麼學!在工地,他能吃上飯。上學!家裡沒人,誰供他吃飯?』『我供,只要你讓他上學。』看到老師領著自己兒子遠去的背影,老孫哀聲嘆氣不知道是一種無奈還是希望。第二天,孫喜旺來上學了。魏老師深深理解家長為生計奔波的艱難,也深深同情孩子四處遷徙的困境。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裡,魏老師供著孫喜旺的一天三頓飯,從沒間斷。
前幾天,在學年的單項測試中,孫喜旺以兩項滿分的成績獲得了兩枚紅花。當老孫看到兒子的成績時難以置信:『魏老師,您好好幫幫我娃,讓他成纔!』一向認為讀書是城裡孩子的事的老孫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
現在,老孫和妻子去雙城打工了,他把兒子寄放在哈爾濱的親戚家裡,走的時候,老孫來到學校對老師說『我們不打算帶他走了,這些年跟著我們耽誤他昇學,讓他在這把學念完再說吧。』
看到班裡像孫喜旺一樣的農民工子女,坐在溫暖的教室裡讀書,魏老師常常熱淚盈眶,她感到自己的付出,值得!
家訪路上真情付出
從教14年來,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裡雨裡,魏桂玲的家訪從未間斷過。初為人師時,父母陪著;剛組家庭時,愛人陪著;如今,就連上了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也跟著她家訪了四年。
對待自己的學生,魏桂玲可是細致入微,但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她卻充滿了愧疚。因為對兒子照顧得不夠,漸漸的孩子的成績開始下滑,在兒子要上四年級的時候,魏桂玲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讓孩子蹲級。丈夫對此非常不理解:『你能把別人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就沒能力教嗎?』因為這事夫妻倆吵了很多次。
於是兒子又重讀了一年,可是這一年,魏桂玲依舊沒有太多時間督促兒子的學習,『我有時候管學生管得太累了,回家讓孩子自己寫作業,我就先躺那,說你先寫,等我醒了檢查。等我睜開眼睛的時候,發現兒子已經收拾好書包在我旁邊睡著了。』盡管如此,在孩子的心裡還是十分崇拜自己的媽媽。有一天老師以『自己最崇拜的人』為題布置當堂作文,魏桂玲的兒子這樣寫道:有人會崇拜軍人,有人會崇拜科學家,但我最崇拜的人卻是我的媽媽,我的媽媽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可她的學生們都說她是最稱職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