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日電 綏棱縣諾敏河村是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省財政廳幫建對象。2006年以來,在省財政廳400多萬元的幫助下,圍繞著增收難、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入手,村裡16個建設項目全面『開花』。經過近兩年的『灌溉』,諾敏河村從一個普通的小村子一躍而成全國文明村、全省『十佳魅力村』,並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
省財政廳不僅在扶貧項目上進行幫扶,還出人出力幫著科學謀劃、監督建設。在省市縣多方幫助下,諾敏河村6.5公裡白色路面讓村民結束了揚灰灑塵的日子;人畜飲水井建設讓村民吃上了純淨的自來水;硬質邊溝、休閑廣場、村容村貌、庭院環境綠化美化讓村民告別了髒亂差。
省財政廳投資20多萬元集體購進草繩加工機械23臺(套),建起佔地1700平方米、生產車間400平方米、庫房120平方米的草繩加工廠,年可增收30萬元,人均增收200元。雖說是『貓冬』的寒冬臘月,但是走進諾敏河村的農家小院,家家都是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2組村民陳永滿家5口人除了童真未泯的小孫子外,全家人都圍著草繩機忙活著。老兩口一個往屋裡抱稻草捆,一個坐在地上捋稻草,兒子兒媳往草繩機裡續稻草。轉眼間,一根根草繩就像長龍一樣盤了起來。『還是省裡人有能耐,讓咱這燒了一輩子的一分錢也不值的稻草成了「金」草。』老陳邊忙活著邊誇著。
在省財政廳這位『高參』的謀劃下,諾敏河村已經形成了以千畝示范園區為基礎的水稻種植業、以草繩廠為龍頭的草編制品加工業、以塑鋼廠為龍頭的門窗加工業、以外埠勞務基地為紐帶的勞務輸出業、以種魚廠為核心的休閑漁業、以農機聯合體為主體的個體運輸業等6大支柱產業項目,淨產值達到82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4150元。
諾敏河村就像一部動力十足的汽車駛上了康莊大道。步子雖大,但並沒有落下一個人。
朱萬山因病致貧,眼看著別人家勁頭十足地往前奔,被貧窮壓得直不起腰的他,心灰意冷。可是他做夢也沒想到,省財政廳竟然主動要為他和其他7戶危房戶蓋新房,還幫他們科學種田。去年,朱萬山家不僅大豐收,還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大磚房。
在省財政廳的幫扶下,諾敏河村小學生上學不花錢,考上中專獎1000元,考上大專獎2000元。村民出門有超市,娛樂有場所。沐浴著和諧之風的諾敏河人嘗到了新農村甘甜的果實。
如今,按A級綠色食品標准建設的水稻生產園區,已改造土地1000畝,硬化水渠3000延長米,初步建成了『千畝綠色水稻種植園區』。並配套建設了20棟育苗溫室,全面引進了優質水稻良種,推廣了水稻超稀植、高臺大棚育苗、兩段式育苗等生產新技術,從而實現了水稻增產10%的目標。草編加工項目的擴大,使該村已生產34.5萬個草編產品,年利潤可達到35萬元左右,全村人均增收226元。
省財政廳表示,今後將逐步收縮和減少自然屯數量,以增加耕地面積。同時,引導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逐步實行土地『反租倒包,統一耕種』。在住房改造上,省財政廳將充分利用諾敏河村稻草資源豐富的優勢,采用新技術,采取『稻草復合牆體』方法建設新型農村住房。在新能源開發上,擴大參與氣化試驗農戶數,盡快取得經驗,逐步推廣普及到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