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4日電 在新農村建設中,北林區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大力推廣新技術,破解農村技術斷層的新問題,助民增收增效,全區37名科技特派員開展馬鈴薯、優質大豆、綠色水稻生產開發、綠色大鵝生豬養殖等4個專項行動,建立16個標准化試驗、示范、推廣基地,累計試驗示范56項,推廣實用新技術、新品種達102個,培訓技術骨乾達1.12萬人次,項目純收入達6億元。
曾祥彬,首批科技特派員之一,他把防治馬鈴薯疫病作為科研的攻堅重點,咬定更新藥劑品種進行技術創新。從播種到收獲,他常常在地裡一蹲就是一天:整地、觀察、記錄數據,不斷總結經驗。他把技術講座的課堂建在農戶的田間地頭,僅去年一年,就辦各種講座和培訓班20多次,印發『明白紙』1000多份,受教育農民達8000餘人。東富鄉的村民說:『曾老師在我們鄉就像個農民,跟他學習,讓我們把馬鈴薯栽培技術的難點掌握了。』在示范園區,曾祥彬帶領科研人員共引進馬鈴薯新品種24個,推廣新技術18項。馬鈴薯防病示范區的農戶連年獲得好收成。
姜世波,綏化市農科所的大豆育種專家。他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了興福鄉聚寶村農民張德山,在他的點撥下,張德山建立大豆種子繁育基地,成立興聚科技合作社。張德山高興地對記者說:『像姜老師這樣的科技特派員是派到我們農民的心坎上了。』如今,興聚科技合作社擁有4200畝種子繁育基地,平均產大豆優良品種73.5萬公斤,總收入205.8萬元,戶均收入近萬元,技術變成了農民手裡的『雪花銀』。
過去,科技指導像一陣風,風刮過了,效果淺。北林區的科技特派員深入到農民中去,和農戶零距離接觸,就地培養『不走』的科技人纔,形成了一人帶一戶,一戶帶十戶,十戶帶全村的科技推廣方式,把培訓與指導相結合。科技特派員苗永曾,把自己在水稻上的研究成果無償傳授給鄉鄰,已有500多農戶種植他所培育的『苗氏香米』,並與嘉香米業簽訂單,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02元回收。
在北林區科信局,杜福祥局長談起科技特派員作用時說:『過去一段時間,鄉鎮科技推廣力量薄弱,很多好技術只能停留在鄉裡,不能和農戶有效對接,技術傳播形成了「斷層」。而科技特派員卻當好了新技術的「二傳手」。』在北林區,科技特派員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直接深入到農戶中去,把技術斷層巧妙地『焊接』起來,成為農村生產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