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山河農場去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 演繹『山河詠嘆調』
2008-01-03 15:17:5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海波 艾浩 沈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場職工在新擴建的萬米文化中心廣場上開心的跳舞、扭秧歌。

  東北網1月3日電 題:山河農場2007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社會和諧發展山河『詠嘆調』

  建設小康社會,山河農場『亮點』頻閃。

  一個個典型事例,一樁樁感人故事,一幅幅嶄新畫面,演繹出了一曲動人的『山河詠嘆調』。

  對外合作唱響『主旋律』

  擁有耕地35萬畝的山河農場,近年中通過一系列改革調整,經濟發展形勢喜人。年糧豆總產穩定在6 萬噸以上,2006年農業生產總值超過了2 億元。2007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 萬元,較去年增加1200多元。得益於大力對外開放,使他們在市場開拓中受益不小。

  近兩年,山河農場引進了新機械。約翰迪爾JD 9320-375 、 M160等拖拉機50多臺。引進3518 、 1075等收獲機30多臺,全場農機總數近1200臺套。機械多,怕『吃』不飽。農場『上門』場縣共建,采取『場鄉引導、農戶推薦、自主選擇』的方式,為村民代耕代種。作業標准、收費金額、質量考核,『三統一』。大馬力顯神威,速度快、質量好,職工拍手,村民叫好。科洛鎮村民孫成,有耕地750畝。2006年開春,整地忙不過來,『瞄』上了農場大馬力,播期提前十多天,當年掙了七八萬元。去年,春種、夏管、秋收,村民『一色兒』到農場找車,跟農場的師傅們,混得『鐵熟』。村民樂、有機戶也樂。

  2006年,秋收一結束,山河農場六區職工王新一家三口就跑到吉林扣起了蔬菜大棚,與他一同隨行的還有3 名職工。一個秋天,僅六區就有20多名職工外出打工。職工集體外出,緣於觀念的轉變,在家『貓冬』不如外出『淘金』,憑手藝『闖江湖』。六區職工路海,懂機械技術,在江蘇宜興打工,三年多,『打工仔』變成『白領』,手下掌管200多人。出租車司機古叢金,證照齊全,在丹東找了一份司機的差事,月收入近3000元。

  五區女工主任陶舒,天生『熱心腸』。她表弟在青島飛機場上班,經她『牽線』,職工遲鳳田、李海臣、耿慶江夫妻雙雙到青島,在飛機場當起了保潔員、保安員,月工資850元,機場還給上養老、失業、工傷保險。

  人文關懷奏出『和諧音』

  2006年秋天,山河農場『明月湖』水上公園二期工程完工。公園總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水上游樂園8 萬平方米,森林公園3 萬平方米,引水渠蓄水總量近2 萬立方米,僅景觀投入就近40萬元。工程明年竣工,預計總投資近500萬元。

  建一個公園,花那麼多錢,值嗎?農場領導說,好的生活環境必然促進社會文明、和諧,花多少錢都值!

  構建和諧社會,山河農場注重人的和諧,采取『加大投入、重點建設、分步實施、逐年完善、循序漸進』的辦法,建立覆蓋全場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以文明促和諧。農場投資256萬元,建起了文化廣場,佔地1. 6萬平方米,綠地1 萬平方米,安裝了數十種健身器材。投資217萬元,修建了活動中心,面積1963平方米。室內棋牌室、活動室、閱覽室、健身室一應俱全,成為人們學習、娛樂的好去處。

  農場老文化宮,是建場初期的『老古董』。 2006年初,農場本著『既保護又利用、既實用又節約』的原則,不搞大拆大建,投資50多萬元,把內部改造一新,新建了籃球場和排球場。二樓改建成圖書館,面積400多平方米,可藏書10萬多冊。老文化宮變成了文體館,總面積2 千餘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人觀摩比賽。

  公益性文化設施逐步向管理區延伸。農場投資20萬元,在二區建起了娛樂文化廣場,面積近2000平方米, 配備了21套健身器材。還把一塊2 萬平方米的林地改建成了公園,面積3 萬平方米。 65歲的老職工楊學范說:『自從有了公園,職工打麻將的少了,來游玩的多了,感覺好極了!』

  近兩年,農場經濟活化,內熱外也熱,隨之帶來了新問題。夫妻外出打工,老人成了『留守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對這部分群體,農場溫馨關懷。對『留守老人』,管理區乾部、片警定期上門。年初, 76歲的敖雲芳老人突發心髒病,兒女在外打工,片警接到電話後,及時把老人送到醫院。對『留守兒童』,教師與之結成對子,當『代管家長』。做到『三個一』:每月進行一次家訪,每季度與家長通一次話,每學期給家長寄一份學生評語。學校還與100多名『打工家長』建立了聯系卡。

  社會文明演繹『小夜曲』

  近兩年,隨著農場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場部中心城鎮常住人口已逾萬人。他們在現代文明進程中,發現了新的不協調。

  每當清晨,大街小巷中,推著三輪車,不分時間地點,用高音喇叭叫喊著收煤氣罐、賣饅頭,使現代小城鎮大煞風景。還有的個別商戶隨意用高分貝音箱播放樂曲、廣告,這些『噪音垃圾』使居民飽受噪音之苦,抗議聲音不斷,成為農場現代生活中的一道不和諧音符。

  為適應農場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農場責成環保、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門聯合建立協調機制,在既保證大多數人利益不受侵害、又有利經營者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協商出臺了適合治理社會生活噪音的規章和細則,並寫入《居民公約》,發到每個住戶家庭。譬如:噪音不能超過50分貝;叫賣聲不能早於清晨六點之前;禁止午休時間在居民居住區域內叫賣,使商販文明經營有章可循。36歲的馬春玲從依安來到農場辦起了液化石油氣站。原來,她收氣罐三輪車上的高音喇叭能震響一條街,也沒個時間約束限制,對她進行耐心教育和法律講解後,她將服務重心轉移到了提高服務質量上,不光印制了服務名片、幫助顧客取送氣罐,還義務幫助居民修理氣罐,靠服務和信譽提高了知名度,贏得了『回頭客』。

  農場執法部門對噪聲治理堅持『管教』結合,在提高商販法律素質、彰顯人文關懷中,創造溫馨環境、轉變經營理念,『彈奏』出現代文明的和諧之音。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