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電 2007年12月11日,在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道外區永源鎮的袁志國再次從醫生手中接過獻血證。這已經是他從孩子患上白血病後,第二次來為別人捐獻血小板了。而就在不久前的一個多月,他剛剛帶著妻子、以及患病的兒子簽署了捐獻眼角膜的協議。袁志國說,兒子患病後他得到過那麼多好心人的幫助,有的人他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感激他們,幫助更多同他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巨額醫療費
難住白血病男童全家
3日,記者走進哈爾濱市血液病腫瘤研究所的病房,4歲的袁浩銘正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由於剛剛做過腰穿治療,他需要在病床上平躺6個小時,連頭都不能抬一下。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小浩銘不斷地安慰媽媽說:『媽媽,我過兩天病好了,就能出去玩了。』
『浩銘非常聽話,每次做腰穿的時候從來不動,小孩不能打麻藥,但是再疼他都忍著。他總是問我,媽媽我要是好好治病是不是就不會死了。』浩銘的母親佟冬梅轉過頭擦了一下眼角。
4歲的小浩銘出生在道外區永源鎮,爸爸媽媽帶著他靠打工為生,不富裕卻非常幸福。可是2007年的7月中旬,一向活潑好動的小浩銘卻突然吵嚷著說累,佟冬梅以為孩子是在撒嬌就沒理會。可不久,浩銘卻開始發高燒,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還出現了許多出血點,到醫院當感冒治療了半個月也沒有好轉,後來檢查纔發現是得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007年8月6日,小浩銘住進了哈爾濱市血液病腫瘤研究所。七八天一次的化療、半個月一次骨穿、兩個月一次的腰穿,不但讓這對年輕的夫婦賣了房子、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背上了近10萬元的債務。
醫生告訴小浩銘的父母,浩銘如果堅持治療是有可能治愈的,但費用最少也要三四十萬。對於這樣的一個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袁浩銘
小浩銘和媽媽
『站街』救兒
感受人間溫情
2007年9月,袁志國在朋友的建議下和其他七個白血病患兒的家長來到了中央大街『站街乞討』。也就是從這個時候,他感受到了社會的真情。
『在中央大街站街的時候,有那麼多的人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第四天,一個被老伴用輪椅推著的老人來到我們跟前,用顫巍巍的手遞給了我50元錢。老人不能說話,只是用手一直指著我們的條幅,從喉嚨中發出「啊啊」的聲音,好像要向我們說點什麼。我見老人穿戴並不是太好,而且還有病,就和大家商量後將錢遞給了老人。但是老人突然顯得情緒非常激動,不斷地晃著頭。老人的老伴說,孩子,你就拿著吧,這是他的心意,你不拿著他的情緒就平靜不下來。這樣我纔接過了錢,老人情緒也平靜了。』袁志國說,『老人給我的印象很深,我想問問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擺擺手就走了。』
站街的時候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們,甚至把他們當成騙子,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幫助過他們。一個不知道名字的大姐給過我們2000元錢;一個總在江邊散步的老太太先後給過他們3次捐助,前前後後差不多有500多元;一個掃大街的女同志給他們5元錢;還有一個60多歲乞討人給他們捐了2元錢……
感激社會
全家捐獻眼角膜
袁志國說,他們幾個家庭當時一共接受捐助兩萬多元錢,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從那時起,他們就想應該回報社會,後來和孩子的媽媽發現很多患白血病的孩子都需要輸血小板,他們就去紅十字血站捐獻了血小板。後來看到有一個出租司機捐獻了眼角膜,袁志國和妻子決定帶著孩子去簽署捐獻眼角膜的協議。佟冬梅說,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回報幫助過他們的人,而且如果孩子一旦發生不幸,他可以用角膜將生命在別人身上延續。
在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裡,大約有30到40個像浩銘這樣患有白血病的孩子,他們的年齡最大的只有16歲,最小的還不到4歲。『在醫院很多孩子發病很急,經常連幾百元都湊不齊,這個時候只要袁志國有錢就盡量幫大家。』浩銘病友馮倩的父親馮瑞義對記者說。
據馮瑞義講述,醫院裡曾住了一個叫焦延朔(音)的5歲小男孩,因為患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輸血小板,孩子的奶奶東拼西湊了3700元錢來到醫院,可是卻被人在醫院附近搶了,一家人陷入絕望,最後還是醫院的大夫和其他病友幫助捐出醫藥費。當時小浩銘因為化療產生了肺感染,一次治療費用就要好幾萬,袁志國只有800元錢,可是看到焦延朔的情況後,還是拿出了100元錢。第二天袁志國一直擔心那個孩子的治療費還是不夠,又偷偷地把給兒子當天治療後僅剩下的100元錢捐了出去。
可能是這種方式被大家認同、可能是被感動,在血液病腫瘤研究所裡,不管是哪家的孩子有病,其他患兒家長都會危機時擠出救命錢。2007年10月10日,一個叫馬秋娜的孩子雙肺感染,幾個站街的家長把當天獲捐的1100元錢都交給了秋娜的父親;11月2日一個叫張美麗的患兒病情惡化,袁志國和其他病友紛紛解囊相助,袁志國為了不讓妻子擔心自家孩子的治療,偷偷地拿出了500元錢……
袁志國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這些孩子都能好好的活下去,他能做的就是用同樣的愛回報給社會其他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