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家火炕保溫時間延長 村民給煙囪戴『帽子』
2008-01-22 10:08: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莊文斌 高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2日電 冬日清晨,海林市長汀鎮古塔村勝利屯民宅上,一溜戴著『帽子』的煙囪飄出裊裊炊煙,像村莊一覺醒來,舒舒服服地呵了口氣。看到那些煙囪上的『帽子』,站在村頭的朱武權,感到心裡熱乎乎的。

  朱武權指著自己發明的煙囪『帽子』十分自豪

  『戴帽』靈感來自生活

  朱武權今年二十出頭,打小他就知道,為把炕煨熱些,父母得半夜爬起來,到院裡取柴添火。可天不亮炕又冷下來,身下鋪兩層褥子還是涼的。

  初中剛畢業,他開始隨父母下田乾活。一有時間,他就琢磨這事兒,他發現煙囪上蓋塊木板,能防止寒風把灶堂裡的熱氣抽走。這招兒管用卻麻煩。趕上大風天,木板上壓了東西,也常被大風掀掉。特別是冬天登高爬梯,不安全。經過反復琢磨,朱武權心裡漸漸有了亮,他想給煙囪安個自如摘下又牢固的『帽子』,用時戴上,不用時摘下來。

  每一件發明創造的靈感,都來源於生活所需。朱武權興奮地抓住了這個靈感,可他不知道,靈感與現實還有好長一段路等著他。

  學好手藝研制『帽子』

  有了好思路,朱武權想學做煙囪的『帽子』。2006年朱武權揣上6000元錢,只身到哈爾濱市一家工廠,當起了鐵藝加工學徒工。

  學習電焊焊接技術時,為了能夠看清焊點,朱武權在眼睛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下,觀察師傅手中焊槍焊接的軌跡和要領。到了晚上,兩只眼睛針紮般痛癢難忍,手一揉,立刻像揉進了幾顆沙子,更加刺痛難當。第二天,朱武權又瞪著兔子般的紅眼,第一個來到工廠,接著看接著學。

  半個月過後,朱武權能幫師傅打下手了。學徒一個月後,朱武權不但賺回自己的學費,還多掙了100多元。

  學徒期間,每天朱武權都趕在師傅上班之前,准備好工具和加工材料。他抓住點滴時間,四處尋找制作煙囪『帽子』所需的配件:電機、控制開關、鋼絲拉線、切割鋸、電鑽、薄鐵板、細螺絲……兩個多月後,朱武權出徒了。廠領導很賞識他的這股鑽勁兒,執意要把他留下來,月薪1500元打底兒,年終還有獎金,但沒有動搖朱武權回家研制煙囪『帽子』的決心。

  2007年1月份,背著四處搜羅的『寶貝』,他登上了返鄉的列車。

  新發明讓村民受益

  朱武權把自家廚房開闢出來當操作間。地上,是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半成品和一臺自制的簡易加工設備。

  那陣子,每隔三五天,朱武權就爬到自家房頂安裝剛做出來的煙囪『帽子』。次數多了,房上的瓦片,不少被他踩碎了。父母又心疼兒子,又心疼房子,可兩位善良的老人,沒說一句為難的話,默默地給兒子做好一日三餐。

  半年過去了。朱武權研制成功第一個電動煙囪『帽兒』,可是因成本高、耗電,村民不買他的賬。手中僅有的6000元錢已經花個精光。他說:『別人都在往手裡抓錢,我卻往外扔錢。』

  骨子裡的那股韌勁上來了。 2007年6月初,他到鎮裡找了份修路的活兒,苦乾三個月,賺回4000元辛苦錢。這次他將自己反鎖在屋裡,一乾就是一兩個通宵。2007年11月上旬,一個簡易實用的煙囪『帽子』誕生了。經過實驗,煙囪戴上『帽子』後,火炕保溫時間可延長4至5小時,每天能節省兩三捆秸稈,一冬下來,一家至少可以省下200多元的開銷,真正實現了節能減排。現在,勝利屯已有10多戶村民,給自家煙囪戴上了這種『帽子』,村民譚守財說:『有了它,再不用半夜起來添火,後半夜睡涼炕了,朱武權還真行,為鄉親們做了件大好事!』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