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保險是農民生產生活重要保障。徐國平 邵國良攝
東北網1月28日電 近年來,黑龍江省極端氣候不斷出現,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損失。『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呼吁加快發展農業保險事業,建立以國家政策支持為主體的農業風險防范體系——
認知度低 農戶投保率不足一成
代表委員們在為2007年我省農業生產取得好收成而欣喜的同時,也都不能回避一個事實:去年,全省大部分地區經受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損失慘重。
來自省農委的統計數字表明,2007年,全省旱災造成糧食作物接近絕產面積871萬畝,受災面積5011萬畝。
省人大代表、農墾紅興隆分局局長賀天圓說,去年,分局所轄的十幾個農場都遇到嚴重旱情,造成2個億左右的經濟損失。
值得慶幸的是,由於紅興隆分局所有作物都參加了農業保險,大災過後,不久就得到了8000餘萬元的理賠金。賀天圓說:這筆資金極大地減輕了各級政府部門壓力,也讓農戶很快就從災難中恢復過來。
然而並非所有的農戶都如此幸運。記者在西部一些重災區了解到,那裡絕大多數受災農民都沒為自家作物投保。許多人家因災致貧,有些人家正常生活都成了問題。
2007年,我省墾區參保農作物佔總數的72.4%;各縣市參加保險的比例僅佔1.57%。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在某保險公司進行的一份百人問卷調查中,有60%的農戶表示,不知道農業保險是什麼,約30%多的農戶認為保費太高,負擔不起。其餘的人則表示:沒啥用,不願參保。
困難重重 保險公司只賠不賺
實際上,我省是全國開展農業保險最早的省份之一。鼎盛時期,黑龍江的農業保險在國內一度處於領先地位,為受災農戶的生活和災後重建提供了及時的補償。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農業保險形勢卻急轉直下,呈現逐年萎縮態勢。主要表現在:保費收入銳減,賠付率居高不下,保險公司虧損嚴重。
分析原因,一是農業保險是一項高風險、高賠付的險種,許多公司陷入『多乾多賠,不乾不賠』的困境;二是一家一戶的零散經營模式下,農戶們缺少主動性;三是缺乏政府必要的財力支持和相關立法的保障。
2007年,陽光農業保險公司與省農經總站合作,承保了275萬畝農作物。然而年終算賬,虧了幾千萬。
發展契機 農保補貼試點擴大
委員們認為,當前農村的救災工作遠不能滿足災後重建、恢復生產的需求。應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
王亞軍委員說,應加快完善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抗災救災機制,讓更多的農戶從中受益。金益委員建議政府劃撥專項資金加大補貼力度;同時把推廣普及農業保險知識當成『三下鄉』等活動的重要內容。
賀天圓代表建議,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農業、財政等多部門協作,統一協調規避農業風險。
一個好消息是,自2004年我省被列為全國9個首批農業保險試點省份之一後,今年國家將擴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試點范圍。這對處於困境中的我省農業保險事業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發展契機。
關鍵詞
農業保險:指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按農業種類分為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和林木保險;按危險性質分為自然災害損失保險、疾病死亡保險、意外事故損失保險;按保險責任范圍不同,可分為基本責任險、綜合責任險和一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