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題:消失的習俗
『中國情人節』被覆蓋
在古代,未婚少女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纔被允許走出香閨結伴觀燈,偷偷借機尋覓意中人,幽會夢中情人。『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描述的就是一對在元宵節借機相會的青年男女。可見,不論從歷史、韻味、熱鬧程度上衡量,元宵節都不比西方的情人節缺少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元宵節所承載的『情人節』的功能逐漸為人所忽視。加之西方情人節的引入,二者在時間上相距較近,所以元宵節的這部分內容被覆蓋了。
『逐鼠』被高科技取代
『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針對養蠶人家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人們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如今,要滅鼠可以選用藥物、器具;城市裡有『愛衛辦』作為專門的職能部門,負責除『四害』;而高聳的居民樓裡更是少有老鼠出沒。即使是在農村,這種驅逐老鼠的辦法也沒有實際效力,舊時的迷信思想早已被現代科學知識所取代。
『走百病』發展成常態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的北方習俗,也有的是在正月十六進行,又稱『烤百病』、『散百病』等,參與者多為婦女,後來延伸到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他們在這天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希望可以益壽延年,是一種通過游覽散步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這種習俗產生於婦女足不出戶的時代,從醫學角度講,在冬季適當出外進行有氧運動,確實有利身體健康,但現在根本就不需要等到哪個節日,『走百病』已成為生活常態,這項習俗已被延伸和發展到日常生活中去了。
『祭門祭戶』淡出生活
中國古代有『七祭』之說,即祭祀文星神、土地、城門、道路、厲鬼、戶神和灶神。祭門和祭戶就是其中的兩種,祭祀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祭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先賢的追思,在長期的文明發展中,逐步形成一套敬天祀祖的儀式化形式,成為一種風俗習慣傳承下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祭祀活動逐漸淡出了現代人的生活,所以祭門、祭戶越來越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