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哈爾濱道外區是哈爾濱的發祥地、老城區,棚戶區較其他城區集中。19日,記者走進濱江棚戶區,這是主城區內殘存棚戶區中面積較大的一片,它位於道外區南十五道街與太平橋橋頭之間,橫跨太古、崇儉兩個街道辦事處轄區,佔地面積22萬多平方米。棚戶區內有居民3100多戶,其中有不少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遷來此地的老戶。近年來已經有六七百戶經濟條件較好的居民陸續搬離了棚戶區,剩下的都是生活困難的低收入家庭和外來戶。他們都在遍地髒水、隱患重重的低矮板棚中企盼著早日遷入新居。
被煤堆圍了半個世紀
走進道外區樂業胡同,這裡的房子與其他棚戶區的房子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低矮的平房、布滿裂縫的牆壁。這裡唯一與眾不同的是,無論路面還是房頂,都有一層黑糊糊的煤灰,把這裡染成了一片黑色。由於隔壁的『鄰居』是哈煤四貨棧煤炭經銷部,幾個碩大的煤堆長年堆放在那裡,住在樂業胡同裡的百餘戶居民飽受煤灰從天而降之苦,大家都盼望著動遷後住進乾淨的小區。
53歲的張友寬在樂業胡同土生土長,他家的窗戶外就是幾十米高的大煤堆。張友寬聽長輩講,『煤四』在這裡存在的歷史要比他的年齡還要長。由於『煤四』守在鐵路線旁,經常傳來從火車卸煤發出的『??』聲,有時震得房子都在『顫動』。在張友寬的記憶裡,小時候『煤四』周圍並沒有磚牆,而是用鐵柵欄圍著的。那時,小伙伴們經常鑽過鐵柵欄,跑進寬敞的『煤四』院裡,渾然不顧煤灰的骯髒在那裡嬉笑打鬧。夏天,那裡有數不盡的蜻蜓,大家用網扣、用手逮,留下了無盡的歡笑。玩夠了,每個孩子也都成了『黑人』,回家當然免不了一頓臭罵。
隨著年齡的增長,煤堆的存在已經不再給張友寬帶來樂趣,因污染環境反而增添了很多的煩惱。『煤四』一般多在夏天從外地用火車運煤,到站後通過人工、卸煤機和鏟車等將煤卸到地面上,堆成一個個大煤堆。在卸煤機卸煤時,在遠處就能看到一條『黑龍』騰空而起,好像是大煙囪冒出的滾滾黑煙。住在樂業胡同裡的居民此時不敢開門開窗,更不敢離開室內,否則身上將披上一層細密的煤塵。到了供暖期,一輛輛的運煤車開進『煤四』,鏟車在刺耳的裝煤聲中揚起陣陣黑塵。
要是碰上刮風天,守著煤堆過日子的居民們更是苦不堪言。居民們想到室外晾曬剛洗過的衣物,必須先看風向,如果風是往南吹,人們纔敢往外晾衣物,否則剛洗完的衣物很快就會落上一層黑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