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9日訊 哈爾濱市人大代表郭成彬提出,『低保邊緣戶』享受不到任何政策的優惠和救助,一旦遇到大病小災生活就難以保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哈市約有『低保邊緣戶』9萬戶、22.5萬人。他們的家庭月人均收入為260元至320元。
黎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潘麗說,常年接觸這些低保邊緣人群,她們也在情感和政策的天平上尋找平衡。從內心裡,她們對這些家庭十分同情,可拿出文件來逐條對照,這些家庭就被一些硬杠卡下去了。比如,轄區內有很多『4050』下崗職工,每月打工掙個400多元,三口人一平均卻超過了政策規定的245元最低標准,但他們日常的各種支出很大,要支付養老、醫療等費用,還要供子女上學;有的人距離『女性55歲、男性60歲』的規定只差一兩年,卻因心髒不好、腰腿有病等『隱形病』無法工作,但由於被視為有勞動能力,同樣辦不了低保;還有的居民由於居住著父母留下來的房子,面積超過了54平方米,僅這一項也導致無法申請低保。
哈市有關人士建議,在對低保戶進行審批時應該『擴面』,擴大審批的深度和幅度,不要僅用簡單的數字來界定是否符合低保標准,而是要根據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實際收入和支出的能力來界定低保戶的標准。
據了解,目前北京、成都等城市已經相繼出臺了『低保邊緣戶』的界定方法及救助政策。當這部分人群遇到特殊困難時,將幫助其渡過難關。
在我們的城市中有一個特殊的邊緣人群,他們因收入超過最低標准10元或20元、年齡距離有關規定還差幾歲、尚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一些客觀條件,被卡在低保政策的『硬杠』之外。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因疾病、下崗、供子女上學、沒有文化技術找不到工作等種種客觀原因,日子過得舉步維艱。這個被稱作『低保邊緣戶』的特殊群體,因得不到相關的政策優惠和救助,過著比低保家庭還要艱難的生活,被生活費、藥費和養老、醫療保險支出等各項費用壓得喘不過氣來。
據民政部門介紹,目前這一特殊群體已經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今年春節前,民政部門為很多『低保邊緣戶』發放了每人50元的補助金,領到錢的一剎那,很多人流下了眼淚。這次補助的50元雖然不算多,但卻是政府關心這一群體的一次有益嘗試,來自政府的關懷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今後有關部門也將繼續努力嘗試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的方法。
采訪中,一些人大代表呼吁,50元一次性救助對『低保邊緣戶』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希望有關部門能出臺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優惠政策,在生活上拉他們一把。
最需要幫助的就是他們
對於市人大代表、黎華街道辦事處華北社區書記餘金娥而言,最讓她操心的不是低保戶,因為低保戶有固定的低保金,在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供暖等方面都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相反,社區裡最讓她惦記的就是這些『低保邊緣戶』。
據餘金娥介紹,華北社區共有低保戶116戶,『低保邊緣戶』卻達幾百戶。由於轄區內很多居民都是企業改制後買斷工齡的雙職工,他們正是四五十歲的年紀,沒有什麼文化,也不會什麼技能,找工作非常困難,一般都是靠打零工度日。按照辦理低保的條件,家庭人均收入超過245元的不能申請,他們有的家庭人均260至300元,只超出『硬杠』幾十元,夫妻二人卻每月要交納近800元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還要支出生活費、房費,孩子上學的學費和每年的包燒費是他們最大的難題。餘金娥說,這些人來申請低保,按照有關規定確實不符合條件,但實際生活真的很困難,『最需要幫助的就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