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大石頭房子』探秘
2008-03-04 09:19:5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彩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4日訊 它是哈爾濱最早出現的辦公大樓之一,也是當時哈爾濱最大的一棟建築,因為建築的外立面全部由方石貼成,被當時的百姓稱為『大石頭房子』。20世紀初,沙俄擴張的鐵蹄踏上這片土地,強行攫取了中東鐵路的建設和經營權,開始在哈爾濱大肆建設。這座大樓如歷史的一面鏡子,始終映射著哈爾濱城市的屈辱與發展史……

  和其他一些保護建築、文物保護單位相比,一般常人很難進入這座大樓參觀,也因此為它罩上了幾許神秘的色彩——據說,大樓裡樓道縱橫如迷宮,第一次走進大樓的人肯定迷路;據說,大樓還是個秘密情報機構,內部布滿了電話發報網線;據說,大樓裡富麗堂皇,堪比皇家宮殿;據說,大樓裡百年文物比比皆是,連百年前的桌椅都保存完好……

  它,就是哈爾濱鐵路局辦公大樓,始建於1902年的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現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51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I類保護建築。

  俄版設計圖揭大樓神秘面紗

  為了更多了解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的建築及歷史情況,記者多方聯系,有關部門及朋友竟不約而同推薦了同一位專家——鄭琦先生。讓記者驚喜的是,鄭先生應邀而來時,還帶來了鮮為人知、且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記者面前攤開的,有俄文原版的中東鐵路管理局平面設計圖、大樓建設時期的施工照片,還有大樓的設計師和中東鐵路局首任局長等重要人物的照片。鄭先生本人就在哈爾濱鐵路局工作,而且祖孫三代都是『老鐵路』。鄭先生的祖父在中東鐵路建設之初,是這裡的俄文翻譯;後來父親是供職於此的工程師。而鄭琦本人則是鐵路局房產段的段長,現在剛剛退休。可能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鄭琦一直研究中東鐵路史,並收集、珍藏了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可謂是地道的中東鐵路史專家!

  鄭先生說,始建於1902年的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大樓,是哈爾濱早期行政辦公建築中規模最大、最為顯赫的一棟。是由6座相對獨立大樓組成了一個俄文『Ж』字型,設計者意取俄文『鐵路』一詞的第一個字母『Ж』形狀而設計,而非一些資料上所說的『日』字。大樓通體由精致青石板飾面的包石建築,總體設計別具匠心。整體從紅線後退64米,形成舒展的樓前廣場。正樓高三層,配樓二層,內部功能分區明確,裝修十分考究,是哈爾濱早期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築的代表作。

  據一些史料記載,大樓曾經著過三場大火。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四分之三被燒毀,損失嚴重,曾致使整個中東鐵路管理機關陷於癱瘓。當時有關方面派人捉拿縱火犯,但最終也沒有查出個所以,當局便將一名辦事員和兩名更夫作為替罪羊草草了事。大樓於1906年又重新以鋼筋混凝土為梁得以修復。

  進大樓隨專家驚喜探秘

  能進入鐵路局大樓參觀,記者夢寐以求。可幾經輾轉,都被有關部門婉拒。和鄭先生提及此事,他答應幫忙試著聯系一下。沒想到第二天,他就打電話過來,讓趕快去。鄭先生既是專家,還能兼當『導游』,真是令人振奮!

  原來,鄭先生也是多方聯系,有關方面還特派人員跟隨,並一再提醒不能隨意拍照。可記者『探秘』心切,多次『違規』拍攝,幾乎險遭『驅逐』。

  鐵路局大樓內部設計裝潢之考究精細,確實讓人驚嘆!據介紹,該樓設計為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是當時風行的『摩登建築』,其特點就是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我們在樓內走廊上隨時可見一道道拱型門,凹線優美、自然流暢;很多房間還都保留著原來的實木護牆板,上面更有精美雕飾。幾乎所有房間都是高大的實木門,不僅鑲有各種不同的雕刻裝飾,很多門甚至還保留著當年的木制把手,而且門飾雕花都不盡相同。鄭先生說,據此甚至可以研究出當時辦公室行政級別的差異。

  我們還在大樓裡發現了不少珍貴文物。在二樓樓道牆上就掛有一俄制的特大號的水位刻度表。鄭先生介紹,這是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大樓1904年建成時的附屬供水設施所用,該設施備有深水井、抽水設備及大型儲水池等,除滿足大樓內用水,也供周邊鐵路職工住宅居民飲用,是哈爾濱最早建成的深水水源。只可惜,作為哈爾濱市城市公共供水的雛形,沒能完整保留下來,室外部分2006年被拆除。

  我們不時能在一些辦公室裡找到造型別致的辦公桌椅和一些保存完好的高大漂亮的壁櫥。一間大壁櫥上還清晰地刻有『中東鐵路』四個俄文縮寫字母(К ? Ж Д)的標記,很是罕見。在一個普通的辦公室裡,發現一把早年的椅子,雖然有些破損,但做工細膩,雕刻精美,展示出當時辦公條件的奢華。在地下室的一間木工房裡,我們還意外地看到了一個當年的電話亭,純木制的,厚重而奇特……

  百年文物承載厚重歷史

  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留給世人的,已經不是單一某段歷史的片斷,而是哈爾濱整個城市發展史沿革的活生生的記憶留存。

  據有關資料記載,1896年李鴻章與俄簽訂了《中俄密約》,依照這個條約,中國允許俄國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即把中東鐵路的建築和經營權全部讓給沙俄。於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起滿洲裡,東到綏芬河,南到旅順口,總長2489公裡的中東鐵路建設全部被沙俄控制。中東鐵路1898年開始全線施工,至1903年竣工通車。此後,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沙俄與清政府又相繼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幾乎將這條鐵路沿線的大片土地、森林甚至鐵路沿線的煤礦資源,全部變成了沙俄瘋狂掠奪的對象。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建成時,不僅直接負責鐵路管理運營,下設機構甚至還有法律處、商務處、衛生處、電報處、民事管理處、軍事處,等等。像民事管理處,就是現在所說的民政處,下設民政、土地、中俄交涉、教育、寺院、新聞中心、衛生等科。從這些機構組織的設置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所謂的中東鐵路管理局絕不是一個單純的鐵路管理部門,而是沙俄設置的行政機關,其侵佔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

  歷經百年的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是哈爾濱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大樓幾經變化,先是日俄戰爭失敗,將南滿鐵路轉讓給日本;到1924年中蘇共管;到1934年由前蘇聯單方面賣給了日本及偽滿洲國;再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蘇共管的『中國長春鐵路局』;哈爾濱解放後成立的『東北鐵路局』;及至1952年,當時的蘇聯纔最終將它無償交回。當時,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還親自來哈參加了移交儀式。現在在鐵路局後院,還樹立著當時為紀念移交儀式而建的大型紀念雕像。經過50年歲月滄桑,中國人民自己的鐵路纔真正屬於了我們自己……作為城市發展歷史的最重要的見證,我們有必要給予應有的記憶和保護,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