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踏查金長城有重大收獲 甘南段發現夯土層和烽火臺
2008-03-13 14:08:1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蘆偉坤 張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3日訊 7日一早,記者三人背起行囊,同兩名專家驅車踏查此行第二站——甘南縣段金長城,此段長城蜿蜒150.86公裡。

  在呼倫貝爾看金長城

  從甘南縣出發行駛大約40分鍾,記者和齊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辛健、齊市社科院副研究員孫文政來到金長城的交匯處,這裡也是我省和內蒙古的交界處。由於此處汽車無法通行,記者和兩名專家步行大約四公裡後,走到了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土地上,看到在金長城主牆外又多出了兩道牆,綿延1公裡左右。辛健解釋說,長城外側結構是護壕,是當年修長城用土挖出的溝塹,護壕低於城牆約二分之一,最寬處可達8米,與城牆的間距一般在15?20米。這兩道牆分別是第二道和第三道附牆,保護著金長城的主牆,而且每道牆之間均有10米深的壕溝。

  首次發現夯土層和烽燧遺址

  慢慢地金長城蜿蜒地爬上一道山嶺,記者腳下的路也開始變得陡峭起來,且多為大塊碎石鋪路。記者越過一道壕溝後纔攀爬到山頂。這時,兩名專家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夯土層。順著孫文政手指的方向,記者斜著身體慢慢走下山嶺,並艱難地爬上與斷面垂直的位置看到,斷面上能清晰地看到一層層夯築痕跡,其中還摻雜著小碎石塊。

  孫文政說,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夯土層足以說明金界壕具有長城的特征,從斷面的夯土層中我們發現其為土石混築,不僅堅固,而且防御性強。這是在甘南縣境內首次發現的夯土層實證。

  在山頂的下坡處,孫文政蹲在金長城的背上用手摸索著什麼,一會兒起身看看四周,一會兒又蹲下仔細觀察。最後孫文政告訴記者,從這個位置周圍的地貌來看,這裡極有可能是一處烽燧,俗稱烽火臺。如果能掘土半米左右應該能發現用火熏燒過的石塊。經兩名專家初步結論,這裡應該是甘南縣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烽燧遺址。那麼按相關檔案記載,這裡就是金長城東北界壕北段(齊齊哈爾境內)發現的第7座烽燧遺址。

  『過去人們認為金界壕只是挖的一條溝,把挖溝的土堆到溝的裡側作為牆,但通過此次對遺址的踏查,以及發現的夯土層和烽燧作為佐證,金界壕就是一個有縱深的軍事防御體系。通過歷史文獻的考證和遺址的調查,專家們形成了一個共識:金界壕就是金代的長城。』孫文政說。

  金長城需重點保護

  記者踏查了甘南縣段(毗鄰內蒙古)的金長城,感受到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正在使金長城逐年萎縮。

  辛健副站長說:『保護國家重點文物金長城有明文規定:界壕牆基南側五米及南側三十米內為重點保護區,邊堡、古城牆基兩側五米為特別保護區。雖然我們立過界標和界碑,但仍有些村民視而不見,在其規定范圍內種莊稼、放牧,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城牆,導致金長城水土流失變形萎縮。』

  甘南縣境內的金長城蜿蜒150.86公裡,縣文管部門的同志都千方百計地用心呵護著該段金長城,目前由於資金匱乏,致使管理力度減弱了。然而,2002年,鄉鎮在機構改革的時候,領導竟然把文物管理站取消了,造成鄉一級政府沒有人來保護金長城,縣文管部門只好讓附近村屯的乾部托管。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學術界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金長城的文物地位也在不斷提高。2001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將現存於我省齊齊哈爾市境內、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金長城,全部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兩名專家在金長城遺址甘南縣段首次發現夯土層。李巍 攝

 

  兩旗之間為當日踏查路線。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