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梁山式的勇 孔子的德 300年闖關東的精神坐標
2008-03-19 11:30:41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寒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9日訊 1654年,清廷一道『漢民不得入關』的禁令,把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大批百姓『逼上梁山』。一向溫順的『良民』跨過柳條邊,冒死闖關東。

  除了違抗政府禁令,『闖關東』的另一層意思,是遷往關外的前途未卜。關東氣候寒冷,動輒零下四五十度;人煙稀少,大多數地方還是無人區;再加上盜匪橫行,闖關者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盡管闖關不容易,但從清廷的角度來看,所有闖關者必定都是『暴民』。

  『闖關東』者最多的是山東人,這些擁有最為正統的中國人個性的『良民』如何會變成『暴民』?專家認為,可以從《論山東人的性格》一書中找到答案:有兩個人物支配著山東人的心靈與言行,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梁山泊的好漢。『孔子的道德是他們內心的信仰,梁山泊的好漢是他們外在的言行。』

  在一些研究東北移民史的學者看來,『闖關』正是『梁山好漢』們外在言行的最佳表現形式。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群的北進,這種捨得性命的『勇』在東北被很好地移植。以黑龍江為例,當這種『闖勁』和『勇氣』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彪悍民風相融共濟後,最終演變成抗擊侵略、不屈不撓的『血性』。

  市社科院的移民史專家李德濱說,每當東北受到外敵侵略和壓迫之際,『梁山好漢』的『勇』都會迅速激活東北人的『血性』。從抵抗沙俄的侵略,到抗擊日寇,闖關東的人們在艱苦卓絕的抗爭中從未低頭。

  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其實,像王振邦一樣,當時東北抗聯的大部分將領都是祖籍山東、河北的闖關東後裔。這也為李德濱的觀點提供了證明。

  戰爭結束,日子一旦平靜,闖民們又馬上變回『良民』———安心勞作,成家立業,繁衍生息。正因為闖關東的人們心裡有著『孔子道德』的約束力,盡管飽經許多懮患卻沒有變得尖酸刻薄,人性反而更趨厚道。『觀察一下幾代哈爾濱人,其群體的性格也一直在這兩種力量中平衡發展。』

  人們未必能夠真切地了解與自己同時代的人或事:人會變化,事會發展。但論及一個已然相隔久遠的時代,情形便大不同。人們盡可以用更為透徹的眼光評判歷史。

  於是,當人們重提『闖關東』,會發覺那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歲月。對於當時的『闖關者』,我們可以說,他們是苦難的農民、講信義的商販、愛拉關系的關內老鄉、靠一畝地一畝地種出來的大地主、出身顯赫手藝門兒精卻淪落邊疆的八旗子弟,同時他們也是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城市化進程的推動者、打擊侵略者的國家斗士。

  歷史由人創造,這些人和他們被流傳下來的故事,雖不足以勾勒出『闖關東』的歷史全貌,但其間的傳奇跌宕至今尤讓人熱血沸騰、魂牽夢繞。由此可見,『闖關東』的巨大的影響力一直在塑造著我們的生活,從未間斷,她甚至已經成為刻入到我們血液中的基因。

  追緬先輩,記錄歷史,都是為了從中繼承那些熠熠生輝的東西———那是先輩們在逆境中的打拼,是生存的渴望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圖騰———應該銘記!———編者按

  融合:蔭及後世的精神內核

  早期闖關者、農耕者、商人,他們的精神內核在漸進式的闖關過程中不斷吐舊納新,相互包容。但闖關東畢竟是一個多地域的群體行為,如果按照不同地域人的性格來看,這個精神坐標恐怕又會出現另一番景象。

  有史料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兩位齊人勇士在街上偶遇,約定去喝一杯,其中一人問:『有肉下酒嗎?』另一位說:『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嗎?』兩人於是找來些豆腐,拔出刀來,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著豆腐吃將起來,誰也不甘心先服輸,直吃得兩人都倒斃於地。

  像這般震世駭俗的事跡數不勝數,不難說明山東人性格的一個側面———粗獷彪悍、性格剛烈、可殺不可辱。

  又有一個關於黑龍江土著的段子:一名大漢到店裡買東西,不是別的,是『裘皮』。可是出門急錢沒帶夠,外面風雪交加,掌櫃的二話不說,『先穿上走,啥時候有錢再送來』。大漢也不客氣,穿上就走了。這一去就沒了影兒。第二年春天,一個小伙子來到店裡要交錢,『掌櫃的,我哥去年在你這兒拿了個皮大氅,回去就生病了,今年囑咐我把錢拿來。』

  妙得很!黑龍江土著居民有著和山東人相似的性格特征。再放眼望去,不僅山東人,還有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他們在與土著居民,相互之間交融的過程中,性格兼容並收。最終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性格———誠實、尚義、好客、粗獷、豪放,如此等等,統統加在一起,就成了如今的『東北人』。

  無論精神的坐標如何移動,縱觀歷史,我們可以說,3000萬個來自不同區域的『闖關者』,在300年裡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品格: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處變不驚的超常智慧、有容乃大的寬闊胸懷和與人相安的和諧性格。

  『闖關東』,3000萬人的大遷徙,不僅是生存壓力下人類發展的手段,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創業:『勇』與『信』的商業實踐

  上世紀初,哈爾濱開埠,大批闖關者湧入了城市,這些人大多擁有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他們成為城市中的新生力量,也相對地加快了東北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這些移民也完成了早期闖關者與農耕者的性格融合。

  1903年,河北人武百祥從挑貨郎搖身一變成為小業主,在哈爾濱辦起了一個雜貨店,號稱『仝記』。隨後,為了打破商業格局,在人們腦後還拖著長長辮子的時候,武百祥破天荒地在東北生產了第一頂英式皮帽,其『銳意進取』的精神為後來的同記工廠打了個好底子。

  6年後,另一個百年老字號正陽樓的創始人也來到了哈爾濱,短短幾年,正陽樓的熏醬食品就因為肉質精良、口味獨特立足於哈爾濱。老道外的街道飄香則又多了一種味道———醬香。

  1911年,紹興人王阿大、許欣庭在哈爾濱合伙辦起一個前店後廠式糕點作坊,開業那天,他們在門前立了塊牌匾———『老鼎豐南味點心貨棧』。老鼎豐以制作精良著稱,每天限量供應,要買點心的人都早早就等在店門口,點心出爐後直接銷售。

  雙合盛火磨、田家燒鍋、厚德福……據專家介紹,到了清末,在哈爾濱就有4000多家商埠,『其根基穩固握有實力者為山東幫』。

  在史學家看來,無論『山東幫』、『河北幫』,闖關東的移民的確給哈爾濱帶來了一股迅猛的『創業潮』。而他們不但具有早期闖關者『孔子的道德和梁山的好漢』的精神與行為,同時還具有農耕者堅韌寬厚的特性。進入城市,尤其是經商之後,這些性格被賦予了新的成分———『勇敢』、『創新』、『信義』,全是最基本的經營之道。如今,百年老字號的後人們回憶起自己的爺爺、太爺爺,也都肯定地說,他們善良、仁義、敢乾是絕不能抹殺的品格。

  耕作:以地為生的堅韌和寬厚

  不斷加強的生存意識,令通往關東地區的路上人越來越多———破產者舉目四望,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逼上梁山,扯旗造反;一條路是闖入關東,刨口飯吃。無論如何,他們就是為了爭得一塊養家糊口的土地。

  1940年,山東大旱,博興縣郭宏華的父親帶領全家人來到吉林省北部的一個縣,在那兒和山東同鄉合伙種地,當時,同他家住在一起的有7戶人家,起的村名叫「山東村」,村裡都是山東人,靠種地為生。

  大多數『闖關東』的人跟郭宏華家一樣,一路肩挑手扛闖得關外來。他們拼命種地,拼命想要過上好一點的日子。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嫻熟的墾殖技術,他們披荊斬棘、燒山開荒、墾出片片農田:第一年,他們種上蕎麥;第二年起,種植高粱、玉米等。

  省社科院的移民史專家石方這樣總結闖關東移民和土地的關系,『有了土地,人們漸漸安心了———因為有了賴以生存的根本,他們便不爭不搶,這促成了闖關東人的堅忍耐勞的群體性格』。闖民們堅韌寬厚的個性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東北的耕地面積劇增。據珀金斯所著《中國農業的發展》一書估算,1873年,東三省耕作面積僅『24百萬畝』,到1913年達到『123百萬畝』,40年增加了4倍。

  農民們的心情很朴素,種的地可以糊口之後,他們依然拼命地依賴土地,開荒、墾種,擁有更多的土地。據石方介紹,當時東北地區的大地主,擁有的耕地絕不比南方那些有名的地主少,僅呼蘭的田姓家族鼎盛時期就擁有土地8000?。

  顯然,有了土地之後,破產者可以從死亡的掙紮中迅速站立起來,開始新生活,心也變得平和。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