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告別棚戶區:香坊今日棚戶 曾是繁華市井
2008-03-20 10:20:2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 19日,哈爾濱市香坊區的3片棚戶區被公示納入此次改造范圍,千戶老居民即將步入樓房生活。作為哈爾濱的老城區,一定深藏著它的故事、它的歷史,在這次改造中等待我們去發現。

  昨天,記者來到香坊區即將拆遷改造的棚戶區,果然在這裡找到了百年老街上的百年老戶,循著老人的講述,走進了當年的街景生活之中。

  『老照片』記錄街貌變遷

  被果園街、油坊街包圍的數百戶棚戶區,是通天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內棚戶改造僅剩的部分,經過兩年陸續改造,這片棚戶區藏匿在嶄新的樓房小區內,顯得那樣格格不入、不合時宜。

  一道之隔,果園街東側的居民漫步於花園庭院的小區,西側的400戶居民卻還在過著抬頭漏雨、低頭燒煤的棚戶生活。兩年裡,他們每天向新區居民投去羡慕的目光,如今終於盼來了拆遷改造的消息。隨著通天地區最後一片棚戶的消失,它的歷史,只能在通天街道辦事處留存的文檔和照片中追溯了。

  資料記載,清代以來,此地荒郊。清朝及民國時期,歸屬濱江縣鄉一區,是阿城縣與濱江縣分界處。1895年,安埠大街形成之後,纔逐漸有了人家。這時一些山東、河北飢民逃荒來此以開墾荒地為生。1903年,『青雲觀』寺廟在延福街建立,每年4月18日和4月28日開設廟會,這個地區隨之便出現了商鋪、旅店和大車店。幾年後,大批資本家、商人利用東北大豆產值優勢,在此開設油坊,進一步拉動了此地商業、工業的發展。1926年,通天街、延福街開始形成,出現了柴草市、糧食市場、曲藝茶社、大車店、小商販等。據統計,解放前通天地區有大車店和商鋪數十家,是農民進城『打尖』、歇腳的場所。

  曹家人世代守候『果園街』百年歲月

  『果園街』,不起眼的街名,卻有著百年歷史。據說,70多歲的曹維老人,一生居住在果園街。說起曹老,現居住在棚戶區裡的數百戶軸承廠家屬和居民,無人不知,他們都能講述一兩段關於果園街和曹家人的故事。

  100多年前,曹維老人的祖父從山東登州府文登縣闖關東,來到了哈爾濱。為了求生,曹家人靠著賣苦力、趕車、給地主打短工維持生計。1931年,曹家人來到通天街的市井,想到了種植果樹謀生。幾年後,60畝的果園花果滿枝,海棠果、紅鈴鐺果、大秋果十幾種果子,好看又好吃,成了市井旁一道亮麗風景,果園街也從此被居民叫響。1965年,開闢果園街的曹老去世,曹家人世世代代沒有離開這裡,守候著果園,守候著歲月。曹維老人看著果園變成了棚戶區,看著老鄰居住進了能通自來水的樓房,老人心裡有酸也有甜,他說:『改造後,我希望能回到這裡,過更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宋巍

別了,棚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