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一個新師范生培養模式的誕生——頂崗支教新模式
2008-04-01 17:58: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日訊 題:對話綏化學院院長莊嚴 一個新師范生培養模式的誕生——綏化學院『頂崗支教』開闢支援農村教育新模式系列報道之三

  記者 印蕾

  師范生實習難題的破解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
  【東北網記者】:我們知道您在師范院校工作了近20年,是不是因此讓您更加關注教育問題特別是農村的教育問題?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我先後在省內兩所師范院校工作過,從事師范教育工作18年,不過真正讓我關注農村教育主要源於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經歷。在政府工作的6年間,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教文衛』領域,那段時間我對全省的教育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掌握了基礎教育方面的一些情況。

  【東北網記者】:最初發起實習支教這項工作,只是為了解決師范生的實習難題?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對。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師范生越來越多,師范生實習是一個困難。我在檢查我們學院學生的實習工作時,在海倫市的一所學校竟然有我們學院的30個學生。本來他們應該站在講臺上,結果他們只能作為觀摩者聽觀摩課,很難走上講臺真正上課,這樣一來,他們又成了學生。

  另外一方面,雖然近幾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農村中小學的硬件條件逐步得到完善,到農村去你也能看到,當地最漂亮的房捨往往都是中小學校的校捨,硬件條件雖然已經具備了,但師資力量的缺乏仍是農村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我們調研後發現,農村師資力量缺乏、教學理念落後等現象遠遠超出想象。從我們的調研情況看,目前鄉村師資隊伍存在結構性超編和結構性缺編的問題,所謂結構性超編是指有些滿編學校平均有15%左右的教師雖在崗但不能講課;結構性缺編指的是如音、體、美等學科師資幾乎空白。另外,調研中我們發現的另一個問題是一些鄉村教師的第一學歷較低。我們調查了蘭西、青岡、望奎、明水這四個縣的初中教師第一學歷,發現四縣共有初中教師3819人,其中第一學歷史專科的教師有1102人,本科16人,加在一起是1118人,第一學歷在專科以上的教師只佔教師總數的29.3%,也就是說七成左右的初中教師第一學歷不達標。

  而在城市基本實現了『初中教育本科化』,也就是初中生基本都由大學本科畢業生來教。進入市場經濟,大學生自主擇業以後,現在進入鄉村中小學任教的大學生特別少。當然我是指,欠發達地區,這裡不包括南方等發達地區。去的多數是志願者,往往呆上個把月就走人了。我經常想的一個問題是鄉村中小學師資怎麼解決?農村學生一樣渴望優質教育,那麼提高鄉村師資水平就成了提高鄉村基礎教育水平的首要任務。這種頂崗實習支教也許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

  【東北網記者】:任何一個新事物的誕生都會遇到阻力?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對,當然也有阻力。我們多次開會研究這個事情,很多老師也提出疑義,有人提出實習支教這麼長時間,原有的教學計劃怎麼執行?把學生分散到那麼多學校,怎麼管理?我當時覺得實習支教這件事情起碼有兩點意義,第一,解決了學生的實習難題,對學生提高職業能力有好處;第二,能為改善農村教育狀況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其他那些不重要的因素不能影響這兩個重要因素。就這樣我決定先把學生送下去,回頭再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一個新師范生培養模式的誕生

  【東北網記者】:首批支教工作已於上學期結束了,現在看來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對,在鄉村,學生可以直接深入教學一線,使自己接受的教育有機會在教學舞臺上得到展示。當然最受益的還是鄉村中小學生,大學生富有理想,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到鄉村後,很快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引導中小學生走進展知識的殿堂,啟迪了他們的思想,喚起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同時,解決了鄉鎮中小學師資匱乏、師資水平不達標的問題,也促進了鄉村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另一個事先沒有預料的收獲是我們的學生在實習支教過程中自修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支教學校大多條件艱苦,當代大學生都出生於改革開放新時期,大多在比較富裕的生活中長大,他們在實習支教的課程中深入社會了解鄉村實際,培養了艱苦朴素的作風,去除了浮躁情緒,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感受生活、錘煉意志的機會。所以我感到這項工作應該進一步全面開展起來。

  【東北網記者】:所以學院就把它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固定了下來?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對。傳統的師范生教育模式中,一般把教學法、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都放在第六學期。考慮到第六學期讓學生去實習支教,我們就研究把這些課程放到到第四學期進行。經過專家的論證,我們對教學計劃做出了調整,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也就是現在的『2.5+3個0.5』的師范生培養模式。其中,『2.5』是指學生入學後利用兩年半左右的時間進行專業必修課和公共必修課的學習,並進行『五練一熟』(練寫、練講、練藝、練做、練管,熟悉中學教材、中學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准)基本功訓練;第一個『0.5』(即大三學年下,第六學期)分為兩部分,一是第一批學生進行『頂崗式』實習支教,二是其他學生在校繼續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第二個『0.5』(即大四學年上,第七學期)分為三部分,一是第一批支教學生返校學習,二是第二批學生進行實習支教,三是未參加支教的學生的教育教學實習;第三個『0.5』(即大四學年下)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或畢業設計。

  【東北網記者】: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實習支教佔了很大的比重?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對。和以往師范生的教育模式相比,新模式的核心是支教,就是拿出完整的一個學期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學崗位上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水平。而在以往的師范生培養模式中,四年的學習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去實踐。傳統的培養模式暴露的問題上面也提到過,比如學生們都擠到僅有的幾所學校裡聽觀摩課,還有的直接讓熟人開個實習證明交回學校。分散實習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甚至成了變向放假。

  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把好事做好

  【東北網記者】:雖然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但還是面臨一些困難?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現在看來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政策的問題,現在關於規范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僅有一個教育部發的《關於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在轉發國家文件的同時,能出臺具體的實施意見,對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要求,對實習支教工作給予大力支持。第二個問題是經費問題。實習支教需要的教學經費,在原計劃裡是沒有的,這給學院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以我們第一批實習支教的學生為例,一名學生繳納的學費是2500元至4000元/年,我們發給參加實習支教的學生的補助金是300元/月,5個月就是1500元;實習支教還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時還涉及調整教學計劃,這樣算下來包括發給學生的補貼、雙套教學計劃的執行、支教生的管理等項在內,一個學生的投入大概在2700元/年。那麼學生交納的2500元學費,基本都花在了支教實習上面。如果沒有政府的投入,我們學校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每年只能派出500名學生參加支教活動。如果能夠增加經費的投入,我想,參與支教的學生數量還能再增加,也能進一步滿足鄉村中小學的需求。

  【東北網記者】:我們看到您辦公桌上這張『綏化學院實習支教十一·五規劃』工作表,已經詳細列出了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各專業計劃參與實習支教的學生人數。學院還是決定要把這個新模式繼續推行下去?

  【綏化學院院長莊嚴】:從大學校長的角度來說,這件事情可做可不做。不做的話,我關門辦學,會很省心,這樣開門辦學,會操很多心。但是從大學所承擔的功能來講,教學、科研、為社會服務,我認為最應該被重視的是就是為社會服務這項功能。高中也有教學、科研,所以教學、科研不可能是你的社會功能,只能說是自己的本職工作,那麼你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在於你能提供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作為我們地方院校,考慮如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是很有社會意義的。

  所以大學不能關門辦學。我們把觸角直接伸到鄉村中小學,讓支持農村教育不是曇花一現的短期行為,而是長久、紮實的持續下去,切實解決農村的教育問題。省教育廳副廳長趙敏在評價我們學院開展的實習支教工作時曾說,實習支教是社會良心。所以這樣的好事光靠我們一所學校不行,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覆蓋到全省,只能解決一個綏化市的問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把這件好事推動下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為縮小城鄉差別做點事情。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