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闖關東闖出『仁義』
2008-04-08 08:06:1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8日訊 題:闖關東闖出『仁義』

  『闖關』緣於『生意好做』

  佟玉新1870年生於河北省河間縣,回族,和絕大多數人,因為窮困被逼上闖關之路不大一樣,他算得上是一個『非典型性』闖關者。佟建斌告訴記者,爺爺家在河間縣城裡,生活基本上還算過得去。闖關東回來的人都說『關外的生意可好做了……』

  佟建斌說,這個信息讓佟玉新的心思活泛了:既然那邊生意好做,不如到關外賺點錢!說做就做,無兒無女的佟玉新了無牽掛,帶上點兒本錢便頭也不回地踏上了闖關之路。

  佟建斌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叫佟書琴,其實是佟玉新的侄子,爺爺一生沒結婚,佟書琴就被『過繼』給佟玉新當兒子。父親是在『老仁義』創立後來哈爾濱的。

  靠兩道菜就敢開店

  民國元年(1912年),佟玉新在哈爾濱道外俗稱『八雜市』的南十六道街裡的西順街105號買了四間倒閉的娼妓館房,打開間壁共計20平方米,就開起了一個回民餃子館。佟建斌告訴記者,當時餃子館只掛了個藍幌子,沒有名字、牌匾。

  佟玉新的眼光確實很『獨』,這個地方有哈爾濱出名的戲院———中央大舞臺,『八雜市』裡也很熱鬧,雜耍賣藝的到處可見,攤販雲集,整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食客眾多。無論富貴顯赫人物,還是平民小戶,也不論回民、漢民,都樂意到仁義館嘗嘗牛肉蒸餃,吃上一盤炒牛肚。所以,即使當時的餃子館只能做牛肉蒸餃,還有水爆肚和炒牛肚兩道菜,卻一直是顧客盈門。

  後記:佟建斌學醫、佟建國(佟建斌的哥哥)學理,在佟家後人的生活軌跡上早已找尋不到『餃子館』的影子了,但是從佟建斌說起祖輩們時的自豪時,不難發現佟玉新當年『闖』出來的『仁義』二字始終被佟建斌他們記在了心中。或許,這就是當年千千萬萬『闖關』人得以在這塊黑土地繁衍不息、欣欣向榮的原因之一。

  在哈爾濱闖出『仁義』二字

  生意好了,餃子館20多平方米的地界兒就顯得不夠用了,佟玉新便在店外面擺了些小桌子,客人來了裡屋沒有桌兒,就在外面等。

  張滿堂經理告訴記者,據說當年老仁義館的蒸餃原料全由佟玉新一人選購,從不用別人,就是親戚他也不用。

  張滿堂告訴記者,佟掌櫃當年還有個外號叫『老倔頭兒』。佟掌櫃常到市場買肉,大多數商販都認識他,他買肉從不討價還價,只要看中你的牛肉,多要點錢他也要,從不說二話。但是如果沒看中你家的肉,就是說破『大天』,他也不再看一眼。他從來不賒賬,都是現錢交易。在那個時候,市場交易多數都是以記賬形式,有過節時結賬的時候,也有年終歲尾結賬的時候。

  在用料上,不光是包餃子用的牛肉要精挑細選,包餃子的面粉,只要雙合盛的砂子面或成泰義的特球砂子面,這兩種面成色好,又白又透明,筋力大。包餃子用的菜,全部要本地山東菜,這種菜質軟而甜。主要調料香油,指定購買小磨香油,每天10斤。隔日油不要,要現磨出的。醬油專門要同興南醬園的特制醬油……

  顧客們吃得時間久了,發現餃子館買賣公道、仁義、不摻假、不騙人。有一天,一位老者登門拜訪,要為餃子館起個字號,當時佟玉新非常高興,擺好筆墨,老人展開紙只寫了兩個字『仁義『。從此,餃子館就有了名字———『仁義』館。

  佟玉新確實對得起『仁義』二字,不僅是做生意『仁義』,從不唬弄顧客,而且對店裡的伙計也是『仁至義盡』。日偽統治時期實行限制供給,餃子館原材料供不上,生意舉步維艱。佟玉新便讓兩個小伙計出去闖,另開一個餃子館,他不怕跟『仁義』館搶客,只為讓伙計們能有口飯吃。在佟玉新的幫襯下,道外『滿記』和『吳記』餃子館相繼開張了。

  張滿堂經理告訴記者,現在的『老仁義』裡的『老』字是解放後公私合營時加上的。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