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無聲的愛溫暖聾啞『養子』
2008-04-10 06:19:4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錢璽勇 湯文學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0日訊 延壽縣加信鎮永發屯近70戶村民中,林德庫家最窮。舉架不足3米高、面積只有24平方米的板夾泥土房裡,一臺撿來的12英寸黑白電視、一架卡盒已報廢的單卡收錄機,是這個農家最值錢的家當。春季靠咸菜下飯,冬天靠火炕取暖,林家夫婦日子過得特緊巴。

  但讓村裡人佩服的是,腿有殘疾的林德庫自己過著窮日子,卻養育著鄰居『寄養』的一個聾啞男孩。兩年間的700多個日夜,因為缺錢,林家的獨生女初中輟學,夫婦倆承受著病痛的煎熬,但不管日子多難,一家人始終恪守承諾,精心養育聾啞男孩,盡全力讓他快樂成長。

  自顧不暇但堅決不肯把孩子送到孤兒院

  林德庫所在的永發屯,人多地少,一些青壯勞力長年在外打工。2006年春節剛過,鄰居秦四找到林德庫,難為情地說:『我去哈爾濱打工,秦慧博放你家照看吧,入冬我准回來接兒子。』老林說:『放心走吧,孩子我保准看好。』這之後,秦四一直杳無音信。其實,林、秦兩家只是一般鄰居,林德庫連秦四的大名都不知道。

  當時,小慧博9歲,在延壽聾啞校上一年級。這孩子先天聾啞,1歲時母親離婚後丟下孩子遠走他鄉。老林同情這孩子,從此擔負起父親的責任。

  開始時,妻子杜曉華不贊成老林收留小慧博。她說,家裡窮,多虧了村裡、鄉裡照顧,讓咱家拿全鄉最高額的低保金。現在,咱倆都重病纏身,沒錢治,還得隔三差五朝別人借錢,家裡再多一個殘疾孩子,日子就更沒法過了。老林理解妻子,但他的心思已定:『答應人家的事兒,哪有再改的道理?』

  村裡人都知道,1999年3月,老林遇上一場車禍,落下了左腿不能回彎的殘疾,一家人債務纏身,生活拮據。第二年,為了還債,老林把4畝多承包田『頂賬』給別人種了,家裡斷了生活來源,後來還把三間草房賣了1500元還債。因有殘疾,老林外出打工都沒人敢用。這些年,老林向親屬、同學、鄰居、朋友借的錢,少則三五十元,多則幾百元。總共一萬多元的外債,老林的賬本上記了100多筆。

  妻子杜曉華腰椎長骨刺已壓迫神經,連做飯都得由老林承擔。為節省藥費,腰疼得實在受不了,杜曉華就吃兩片『芬必得』,因為這藥便宜。林德庫腎結石17毫米,面對一萬多元的手術費用,他打消了治病的念頭。另外,老林的肝髒動脈上長著一個瘤子,醫生把它比作『定時炸彈』,說不定哪一天『惹大禍』。

  半年過去了,秦四毫無音信,手機停機;眼看要過春節了,秦四沒有如約回林家接走小慧博;轉眼又到了春暖花開時節,秦家還是沒人來管小慧博。這期間,林德庫曾帶著孩子在縣城轉了好幾天,尋找小慧博的母親、姥姥,沒有找到。見此情形,妻子幾次提醒林德庫:『要不把這孩子送到孤兒院吧,咱家實在拿不出錢供他了。』林德庫堅決不肯,他對妻子說:『我14歲無家可歸住生產隊大炕,是吃屯親的百家飯長大的。有難時鄉親幫我,現今這孩子可憐,咱能幫就幫幫,咱家咋也比孤兒院像個家呀。』

  每月一半低保金花在小慧博身上

  林家夫婦自己捨不得花錢買藥,但給小慧博花錢卻捨得。

  2006年春從秦四處將小慧博接過來時,這孩子正在縣城聾啞學校上一年級。從此,每月三次接送小慧博,納入老林雷打不動的日程。從永發屯到縣城,倒兩次車,爺倆票價48元。一次,天降大雨,路上車行緩慢,當林德庫一瘸一拐來到學校,其他孩子已被家長接走了。看到林德庫滿身泥水,聾啞校老師由此得知了林家的家境,從此後,每當放假老師就把小慧博送到長途車站。這樣,老林每月可節省去縣城的票款30元。

  有村民算過細賬:林家每月花給小慧博的費用至少八九十元,佔他家低保金的一半。

  2007年秋季開學,林德庫送孩子去學校,小慧博指著同學耳朵上戴著的助聽器,表示自己也想要。當時,林德庫剛剛和妻子商量好:『等過幾天領回了低保金,也給你的腰間盤脫出做幾天理療,等腰不咋疼了,好下地乾活兒。』過了幾天,林家領回了一個季度400多元的低保金,思來想去,林德庫硬著頭皮和妻子商量說:『新學期開學,小慧博要往食堂交大米、豆油、黃豆,得用200多塊。還有,大夫說,這孩子如果有了助聽器,左耳的聽力能得到恢復,也能慢慢學會說話,要不,給你治病再等等?』就這樣,林家花78元為小慧博買了助聽器,加上給孩子買『伙食糧』,一個季度的低保金所剩無幾。錯過了給妻子治病,林德庫心裡非常難受。

  對『媽媽』放棄了治病,小慧博與姐姐交流時知道了一些,嘴裡不會說,小慧博就用紙片工工整整寫上『爸爸』、『媽媽』,分別送給林德庫、杜曉華……

  為不傷孩子自尊,等在校外『接頭地點』接小慧博

  聾啞兒童都很敏感,自尊心強,一些常人不在意的小事,可能會給聾啞孩子心靈造成傷害。對此,林德庫改變了教育女兒時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小慧博變得特別細心,唯恐孩子受傷害。

  林德庫第一次到縣城學校門口接小慧博,發現其他孩子都訕笑著用眼睛盯著他的腿,弄得小慧博很不自在。後來,小慧博比畫說,有的同學笑話爸爸走路時腿不能回彎。聽了這些,林德庫的心被刺痛了,意識到自己幫了孩子倒忙,便也連說帶比畫對小慧博說:『往後,別讓我的瘸腿給你難堪,咱倆約好「接頭地點」,我不再站在校門口接你了。』爸爸是如此理解自己,小慧博感動得一連親了林德庫10多下。

  時間久了,鄰居們都知道,林德庫對小慧博的自尊格外關心,誰無故傷了孩子,老林決不答應。2008年春節前,一位鄰居怒氣衝衝闖進林家,林德庫估計與小慧博有關,把鄰居拉到門外,鄰居說:『我手機丟了,那工夫只有慧博一個外人來過。』林德庫氣得滿臉通紅:『你要能證明手機是這孩子偷的,我砸鍋賣鐵也要賠你!』正月初五,鄰居從自家沙發下找到了手機,便三番五次上門賠禮道歉:『對不起,是我冤枉了孩子。』鄰裡間這纔重歸於好。

  林德庫對小慧博的無私幫助,感動了小慧博的老師。從身上穿的衣服鞋帽,到學習用的紙筆書本,老師自掏腰包幫助小慧博,為老林減輕經濟壓力。

  為省出錢來培養小慧博,女兒借『欠債事件』選擇輟學

  2006年臨近國慶節,女兒林鴻儒突然提出輟學。同學說,林鴻儒因為訂刊物欠了28元的『債』,『債主』多次當著同學的面向她催要,傷了她的自尊心。林鴻儒輟學心意已決,同學、老師怎麼勸都沒用。

  女兒輟學,是林德庫心中一道解不開的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體諒家中的困境,林鴻儒從來不和同學比吃穿。2006年夏,學校開運動會,早晨臨出門,林德庫給了女兒兩塊錢。晚間放學回家,女兒將剩下的一塊錢塞給爸爸說:『我用一塊錢買了一大袋爆米花,吃了一小天兒。』看到女兒臉上燦爛的笑,林德庫知道那是裝的。因為,女兒回家後在與弟弟玩耍時,用羡慕的口氣說,同學們今天都帶著可樂、面包、香腸、苹果、花生米,看樣子都得花上二三十元。

  僅僅兩塊錢,女兒還剩回一塊!每當說起這些,林德庫都禁不住哽咽著說:『當爹的無能,讓姑娘吃苦,在別人面前直不起腰來,我欠她的太多了,對不起孩子。』

  女兒輟學,給媽媽帶來的打擊更為沈重。林鴻儒的名字是杜曉華起的,寓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媽媽想要在女兒身上圓自己的大學夢。初中畢業時,杜曉華因家裡負債累累,主動放棄了到縣城上高中的機會。如今,她寄予厚望的女兒也因家庭困難輟學,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何等殘酷?

  後來,林鴻儒悄悄向姥姥道出另一段隱情:原來,她是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省出錢來培養弟弟小慧博,這纔借著那次『欠債事件』選擇了輟學。

  村裡人給的糖果花生,小慧博捨不得吃,跑回家剝給媽媽吃

  小慧博每天都體會著『父母』的恩情,他用特殊的方式表達對林家夫婦的感激。

  自從買了助聽器,小慧博對學說話著了魔。看孩子這樣高興,每次放假回家,媽媽、姐姐都一個字、一個單詞反復訓練他發音。2007年12月初,小慧博清晰地發出了『媽媽、爸爸』的聲音,還興奮得不停練,一直說到半夜。男孩子好奇心強,自從戴上助聽器,小慧博總是偷偷拆開研究,不到一個月,助聽器被拆壞了。林德庫沒責怪孩子,到縣城花78元又買了一個。小慧博心裡明白林家夫婦的苦心,就指著助聽器說:『媽媽,病,沒錢。我,好好學習。』學校老師告訴林德庫,自從戴上助聽器,小慧博學說話進步格外快,文化課學習也更加認真,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

  2007年冬,村子裡有戶人家辦喜事,小慧博跑去看新娘子坐花轎。過了晌午,從外面跑回來的小慧博,口袋裡塞滿了瓜子、花生、糖果。杜曉華看了很生氣,告訴他不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小慧博比畫著告訴媽媽:『這些是大人裝給我的,我沒捨得吃,給媽媽吃。』說著,小慧博親手給媽媽剝起花生、瓜子來。杜曉華的眼淚滴落在孩子手上。

  打這以後,每次村裡有辦喜事兒的,小慧博的口袋裡總是裝到好吃的,帶回家塞給媽媽吃。

  小慧博能體會到林德庫夫婦真心的愛,並懂得回報為自己付出辛勞的爸爸媽媽。看到媽媽腰痛,他會趕緊讓媽媽吃藥。每當一家人吃完晚飯後,小慧博都拉著媽媽說:『媽,腰疼,我乾活。』便搶著刷洗碗筷,把灶臺擦得一塵不染。

  開春了,林德庫盤算著出去打零工。對於能否找到工作,老林笑著對記者說:『放心,有我們吃的,就不會讓孩子餓著。』

  評論:用愛聲援高尚

  我們不該過多地責備小慧博的親生父母,或許是無法承受的貧困,壓碎了他們撫養兒子的責任,使他們選擇了『逃避』;但我們該以仰視的目光,向林德庫夫婦致敬,是他們用孱弱多病的身軀,扛起了本不屬於他們的責任,讓一個殘疾兒童得到家的溫暖,也讓我們感受到所處社會如春的暖意。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付出愛的願望和能力,面對需要幫助的弱者,我們都曾說過:『等我有了錢……』而比我們許多人更缺錢的老林,卻如此堅毅地把愛付諸行動,堅毅得有一絲悲壯。一個人在生活自足的前提下幫助弱者,是好人;在自己同樣貧弱甚至自顧無力的情況下幫助弱者,則是高尚。老林用質朴的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意志的堅忍,什麼是人性的善良,什麼是品德的高尚,什麼是社會和諧的根基。

  在感佩老林高尚的同時,我們是否該做這樣的思索:老林溫暖了我們,我們能為老林做點什麼?是否該伸一把手,分擔一點老林肩頭的壓力,算是社會對愛與高尚的回應和聲援,為了兌現『好人終有好報』的共同信條,為了質朴的真愛不孤獨,為了我們的社會更加溫暖。

  為省出錢來撫養鄰居『寄養』的一名聾啞兒童,林德庫省吃儉用,妻子放棄治病,親生女兒輟學。這位靠低保金生活的殘疾農民兩年來始終恪守著當初的承諾。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