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訊 杜爾伯特縣敖林西伯鄉敖林西伯村通過鋪磚路、栽花種樹,安路燈裝自來水,改善了蒙古族群眾的生活環境,讓這裡的農民們不但腰包鼓,精氣神也足了。
一進村,筆直的油路穿村而過,道兩邊是修剪整齊的樹木,在去村委會的路上,記者驚奇地發現,這個村的巷道也是紅磚路,並且乾淨的連個草刺都沒有。村黨支部書記趙陽城高興地說,現在的村民是紅磚路鋪到家門口,自來水通到農家院,出門溜達處處是百花園——蒙古族群眾過上了和城裡人差不多的新生活。
『養上兩頭牛,吃喝不用愁,養上十頭牛,幾年蓋洋樓』,敖林西伯村近年來靠養奶牛發了:全村570戶,奶牛存欄近1600頭,去年奶資收入1300萬元,戶均增收2萬多元。可是,養奶牛雖然給這個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牛多了,牛糞也多了,環境衛生狀況變壞了,這怎麼辦?
鄉裡因勢利導,提出了創建新農村,不但經濟要發展,環境更要變好的目標。要求農戶奶牛全部捨飼,鄉、村兩級共同出資,整修巷道、鋪設排水管線、栽花種樹,只一年多的時間,就讓這個村的環境變了樣。
村民關學忠說:腰包雖然鼓了,但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全身泥』環境還是那樣,光有錢有什麼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出行難的問題,這個村在鄉裡的支持下,投入資金70多萬元,將全村24條總長3.7公裡的巷道全部硬化。
路有了,燈還得亮。這個村還投入資金13萬元將主街的單側路燈改為雙側路燈,安裝鍍金燈管48盞。在通往中學宿捨、敬老院、奶站等重點路段新安裝了路燈13盞,現在這個村的農民吃完晚飯,到外面乘涼,再也不用摸黑了,小村已成了『不夜城』。全村三個自然屯,570戶,接近80%吃上了自來水。
修完了路,排水也是大事。這個村修建了修築全長12180延長米的排水溝,鋪設排水涵管460節,920米。『綠樹鮮花繞村邊,村內處處是花園』,這個村還投入資金近7萬元,在街道兩側栽植銀中楊、垂柳等綠化樹木近5000多株,還安裝了121個鐵藝樹圍欄。
環境好了,管理也是關鍵。在鄉裡的支持下,這個村設立了2名專職清掃員負責巷道的管護和衛生清理工作。還向群眾下發了《整治環境倡議書》,呼吁群眾不亂扔垃圾、不亂堆亂放雜物,自覺保護好自家門前的環境衛生。這個村還成立了以少先隊員、青年團員、共產黨員和敖林村黨員乾部群眾為主要成員的義務清掃隊,將所負責的巷道命名為紅領巾路、共青團街、黨員一條街和美在農家一條街等,形成了改善環境做奉獻,生活環境大家管的良好氛圍。
采訪結束即將結束時,村民們紛紛對筆者說,你可得好好寫一寫我們鄉裡和村裡得乾部,領著我們把環境搞得這麼好,讓群眾的乾勁更足了,這樣下去,離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不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