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關於快樂生活的探討:『抑郁』離你我有多遠?
2008-04-20 06:32:5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慕海燕 張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0日訊 題:一次關於遠離抑郁快樂生活的探討

  『病人好了,大夫瘋了!』這不僅僅是趙本山小品裡的搞笑臺詞

  心理專家為啥也抑郁了?

  走出了抑郁的陰影,哈爾濱市著名心理專家、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張聰沛終於又可以面對患者、面對同事,開始正常的工作了。這位治療抑郁癥的專家,在前不久自己也抑郁了,讓人不禁想到了趙本山小品裡的一句臺詞:『病人好了,大夫瘋了!』一位專門治療心理疾病的專家,怎麼自己的『心』也出問題了?

  『垃圾桶』裝滿了

  事後,張聰沛和他的同事再談及此事時,提出了『垃圾桶』理論。

  張聰沛每天接觸的病人非常多,他們都是一些不能快樂的人。這些人有的見到他就拽住他的手開始哭,一哭就是二十分鍾;有的是十分暴躁,拍桌子、摔東西,無法自控;還有的人無論你怎樣引導就是三緘其口,一兩個小時一句話也沒有……每天來自各式各樣的患者的刺激在張聰沛頭腦中日積月累,逐漸膨脹到了極限。

  『那時的我就是一個大號的「垃圾桶」,所有病人的宣泄都盛在了我這個垃圾桶裡,我把它們全吞下了,卻沒有及時的清理,整天帶著這些沈甸甸的垃圾在運行,我的狀態也出了問題。』張聰沛事後分析:『就在我這個「垃圾桶」已裝滿的是時候,突然連續四個「打擊」一下把我擊倒。在一個月內我的四名抑郁癥患者先後出現自殺行為,其中有一個叫李紅(化名)的女患者還將一封臨終遺書寄給了我。』拿著已經離世的患者的遺書,這位心理專家的『心』終於崩潰了。

  27天閉門不出,幾次想過跳樓自殺

  李紅的遺書,讓張聰沛陷入了深深的自責。那段時間他總是在問自己,為什麼當時沒有強留李紅住院治療,為什麼沒有阻止李紅出門遠行?李紅在上海自殺前給自己打電話時,自己為什麼沒有讓上海的同行到現場去乾預……無論哪個環節,如果自己再執一點,李紅現在就應該還能活在這個世上。這些問題整天糾纏著他,讓張聰沛對自己還能不能當醫生,還能不能治病救人,徹底失去了信心。作為一個精神科的專家,張聰沛治好了很多病人,他也曾有過焦慮和疑慮,但都是短暫的,經過調整很快就恢復,但是這次不行了,他放大了對李紅之死的自責,再加上長期抑郁情緒的積累,在不知不覺中他自己已經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狀態。終於,張聰沛把自己關在了家裡,拒絕工作、拒絕外出,整天就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

  俗話說,醫不自治。雖然張聰沛是心理專家,但是當自己深陷其中時,與大多數患者一樣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抑郁的現實。但是在他的同事鄭重提醒和反復勸導下,一直偏執地糾纏在自己情緒裡的張聰沛終於開始把自己當成一個病人來對待。他強迫自己堅持服藥,接受同事的心理治療,並有了讓自己脫離抑郁癥的第一步:讓自己走出家門。

  在患者身上找到自我

  雖然結束了27天的自閉生活,但是張聰沛並沒有完全恢復。當他獨處的時候,所有的自責又都回來了。『那是一個漫長的斗爭過程,好像兩個自我在斗爭。一個在告訴我應該走出去,還有工作要做,還有很多事等著你去處理;而另一個卻說算了吧,有什麼意思。自己都這樣了,還工作什麼。』在這種矛盾掙紮中,兩方面力量給了張聰沛支持。一是他的醫生同事,不斷地給他心理方面的專業幫助,另外是一群曾經因為心理問題而中斷學業的孩子們。現在這些孩子大都已經重返校園讀書,與這些孩子們一起過周末,讓他在這些自己醫治好的小患者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開始慢慢回到醫院,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期,張聰沛又遇到了『致命一擊』。一天夜裡,張聰沛接到了以前一個治愈患者的電話,他是站在北京的高樓上打的這個電話。在北京外企緊張和不規律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讓他的病復發了。這個患者說他想知道自己跳下去會是什麼感覺。

  這個電話又勾起了張聰沛的心病,他明白那一刻對他、對患者都是一個關鍵時刻,闖過去兩個人都得救。患者對他說,什麼父母兄弟,什麼工作前途,對他都沒意義,『我就對他說:「那你想沒想過如果在跳下去的過程中你後悔了怎麼辦?墜落的感覺是很不舒服的。你想沒想過你摔在地上是什麼樣?是一攤泥,還是一攤肉,還是一攤垃圾。明天一早清潔工發現你時,是把你當垃圾處理掉,還是把你當成一個人,打電話報警?」我的話讓對方猶豫了。其實那時我也緊張到了極點,我同樣害怕自己失去對病人的控制能力,害怕又一個自己的患者失去生命,如果又一個李紅出現,那我就會是第三個李紅。這時電話那邊短暫地沈寂之後,傳出了哭聲。聽到了哭聲,我知道我成功了,我們倆都得救了。』

  現在張聰沛再也不回避自己曾經抑郁的事實,他一度曾有的『病恥感』已經消失,在對一些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他還常常拿自己當病例,讓患者明白,他們信賴的專家也曾經患過抑郁癥,抑郁是可以治好的,抑郁是不可怕的。

  自從崔永元做客《藝術人生》坦承自己抑郁了,抑郁癥這個中國公眾當時並不熟悉的詞匯廣泛傳播開來———


  『抑郁』離我們普通人有多遠?

  2006年2月央視主持人崔永元做客《藝術人生》,小崔在節目中坦承自己患上了抑郁癥,而且是重度的。可能小崔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讓抑郁癥———一個中國公眾當時並不熟悉的詞匯廣泛地傳播開,在相當層面上,大家是因為小崔而認識了『抑郁』。

  雖然如今人們對於『抑郁癥』已不陌生。但是『抑郁』與平常被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郁悶』還是兩回事。郁悶只是一種普通的心理狀態。生活中『郁悶』幾乎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禪,那郁悶其實說白了不過是無聊。而『抑郁』是一種病,癥狀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這個病最大的傷害就是讓人自殺。

  高知高發,『抑郁』就在身邊

  從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接診的抑郁癥患者中看到,城市中的職業人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疑是此病的高發群體,而普通農民,抑郁癥患病率很小。張聰沛說,現在職業人群面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壓力越大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這點已成定論。當一個人為自己設定的目標越高時,他的現實壓力就會越大。在現實與目標的抗爭中,抑郁會不知不覺地找上你。在張聰沛的患者中,企業老總、社會精英、黨政乾部不勝枚舉,他說這些人都與超強的工作壓力、超高的設定目標有著直接的關系。

  同時,目前大學生也成為抑郁癥的高發群體。這家醫院心理門診的就診患者中大學生佔到了五分之一,去年一年入院治療的大學生達百餘人。15日在采訪張聰沛時,他說出診一上午,又遇到兩名大學生,一個是抑郁癥,一個已是分裂癥,全都已經收治入院了。現在大學生面臨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大一、大二的學生,剛剛離開父母住到學校,陌生的環境、人際關系的處理不當等多種因素都有導致他們出現抑郁的癥狀。大三、大四開始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求職就業壓力,也會高發抑郁癥。

  黑龍江省精神疾病協會200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黑龍江省的抑郁癥患者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長,抑郁癥已經成為精神疾病的高發病癥,其中老人佔15%,青年人佔27%,『白領』等腦力勞動者佔50%以上。學習和生活壓力大、環境不斷變化、就業困難等外部環境都是導致抑郁癥的原因。

  抑郁癥其實並不可怕

  每個人都有可能抑郁,有統計表明,10個人裡就有4個有心理問題。12歲的學生因為父母期望過高自己達不到而得抑郁癥,八旬老太因為寂寞而患抑郁癥,平凡人抑郁,名人也抑郁。當人們看到周圍人抑郁的時候,不免有些擔心甚至談抑郁而色變,雖然抑郁就在我們身邊,但抑郁並不可怕!

  張聰沛說:『崔永元抑郁了,但不又主持節目了,還又被評為CCTV先進個人!我抑郁了,不又可以給人看病了嗎!抑郁癥就是一種病,並不可怕,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抑郁癥也不是誰想得就得的,不高興不一定就是抑郁。』

  人們常說積勞成疾,而如今都市人因勞而疾少了,更多的是因思想壓力過大而積『郁』成疾。現代人應學會自我調整,自我解壓,學會隨遇而安,享受每一天。學會欣賞自己每一天的工作,不要把預期目標定得太高,預期越高越容易受挫,越容易抑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橕系統。事實上,張院長說他每天都要接診5到6名抑郁癥病人,但是最終只有1人願意接受專業治療,這與社會大環境下對有心理問題的人有歧視和偏見有關,很多人都認為,看了心理醫生就是精神病了,不論是生活和工作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又使『抑郁』變成了大家的『忌諱』。

  張聰沛說:『接受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治療,正確認識抑郁癥,保持平常的心態,抑郁並不可怕。』

  看看自己,我抑郁了嗎?

  在醫學中,『抑郁癥』又歸屬於『情感障礙』。具體來說,有以下表現:

  1.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感到悲傷或情緒低落;

  2.對許多事情或活動失去興趣;

  3.睡眠障礙:包括失眠、早醒,或者睡眠過多;

  4.食欲、性欲或體重下降;

  5.原因不明的疲乏、勞累;

  6.內疚,甚至自責;

  7.注意力不集中;

  8.煩躁或者焦慮;

  9.絕望、無助,反復出現自殺的念頭,甚至采取自殺的行為。

  如果以上問題大部分出現並超過兩周或者更長時間,那麼很可能是得了抑郁癥。每個班有5%-8%的學生厭學,初三至高二是厭學的高發年齡,如不進行心理乾預將引發抑郁癥


  重要的是別讓孩子也抑郁

  記者聽到這組數字的時候,甚至不敢相信哈爾濱市的中小學生厭學率竟有這麼高。張聰沛懮心忡忡地告訴記者:『現在哈爾濱市中小學生中每個班有5%-8%的學生有厭學情緒,而且有些學生已經出現由於厭學而引起的軀體化反映,例如有的學生一上學、一補課或是一參加考試就會出現惡心、嘔吐、發燒等不適反映。初三至高二的學生為厭學高發年齡。對於這樣的青少年如果不進行心理乾預,就很容易發展成抑郁癥。』在張教授接診的抑郁癥病例中,最小的只有12歲。人們常說『少年不知愁滋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孩子厭學呢?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抑郁呢?

  是誰讓孩子經不得風雨?

  張教授介紹,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高發,是與他們的獨生子女身份分不開的。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愛沒有分配,全部給了孩子一個人,而過去的家庭中往往有兩三個孩子,父母愛的『資源』就要分配,無形中在孩子們之間就要形成競爭,要想獲得父母更多的資源,就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而得到父母的認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都會經歷挫折,而且會習以為常。這是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的過程,現代家庭裡已經普遍缺失了這個過程。

  在張教授研究的一個課題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張教授將哈爾濱市一所知名初中的兩個班學生拉到呼蘭區的樂業鄉,與當地初中的2個班學生吃住在一起進行一周的體驗生活。在開始的前三天,城裡的孩子對於農家飯和農家田園很好奇,也很感興趣。從第四天開始,就陸續有家長開車來探望,整個鄉政府大院停滿了家長的車。很多家長本來是來探視,但一看農村的生活條件沒法與家裡比,就強迫孩子終止體驗,紛紛將孩子接走。到了體驗生活的第七天,城裡兩個班的學生只剩下兩個學生,留下的原因是家長沒有車,無法來接孩子回家。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讓爭強好勝、自我認同、缺乏團隊精神、經不起挫折、沒有自我修正行為、得來不靠努力成了現代孩子的通病。而這種『通病』,在進入學校後並沒能得到有效的糾正和彌補。因為現在的學校教育更多地還是關注學習成績。在挫折教育缺失的情況下,一旦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出現孩子心理無法承受的變故。頻發的學生出走、跳樓、自殺、抑郁,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挫折教育可彌補孩子『先天缺陷』

  張聰沛稱,對於目前的獨生子女家庭,讓孩子經歷挫折是家庭教育必須補上的一課。但學校同樣要擔負起效正和彌補學生的挫折教育缺失和因此引起的心理問題。話題說起來很大,可做起來其實並不難。比如有同學有一個很好玩的文具盒,你的孩子也提出想買一個,那麼你完全可以拒絕,由此讓他明白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或者讓他付出一定的勞動,擦一周皮鞋、刷一周碗來換取這個喜歡的文具盒。家長可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增加孩子缺失的挫折教育。同樣在學校裡,給孩子們樹立榜樣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在學習成績優秀上,快樂、適應能力強、人際關系良好、經得起挫折,具有這些品格的學生,更應該成為班級裡的『流行色』,成為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榜樣。

  學校亟需心理輔導室

  隨著學生身心發育的日臻成熟,越來越多的孩子希望通過心理輔導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心理問題。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今年10月前,哈爾濱市將力爭在70所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建立規范化心理輔導室;至2010年底,城市60%的中小學校、各縣(市)50%的中小學校要建立規范化心理輔導室。事實上,去年市教育局就下達了《哈爾濱市中小學校規范化心理輔導室建設標准》,對中小學校心理輔導室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按規定,心理輔導室每周開放接待時間不少於8小時,要求有專職輔導員定期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測,對輕度適應不良的學生進行個別或團體輔導。

  記者從黑龍江省首家小學生心理健康俱樂部———哈爾濱市通鄉小學的『陽光俱樂部』了解到,通鄉小學創造性地提出以心理健康俱樂部的形式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陽光俱樂部』,全校學生成為俱樂部首批小會員,每名會員建立了會員檔案。據該校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周老師介紹,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往能力、耐挫能力及家庭環境、成長中的困惑等方面。學校把這些問題通過一些演講、主題班會、昇旗等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改變。比如到了期末考試時,學校就會搞一些諸如挫折教育的主題班會或講座,讓學生可以直面考試成績,不會因為偶爾的成績不好而產生心理問題。學校還通過許願樹、小信箱、心情涂鴉紙給了孩子們宣泄的出口。每個年級都掛著信箱,學生有什麼心理困惑都可以將不署名信件投入信箱,學校會根據比較集中的問題在每個年級舉行專題班會或講座,幫助學生進行疏導。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