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哈爾濱原來只是個小漁村,她是19世紀末隨著鐵路的修建而逐漸興起的。因此,哈爾濱最初的開埠之幣也是洋鈔,即哈爾濱人所稱的『羌帖』。所謂『羌帖』是哈爾濱人民對沙俄發行的盧布紙幣的俗稱。就是這種今天還不難見到的『羌帖』,從鐵路的修建而大量侵入哈爾濱,直至1920年變為廢紙,危害哈爾濱人民達20餘年。
『羌帖』:曾經的主幣
19世紀中葉,沙俄帝國通過《璦琿條約》侵佔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共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羌帖』就越過邊界侵入我國東北。1898年後,隨著鐵路的開築和華俄道勝銀行在哈爾濱建立分行,俄人大量流入哈爾濱,並且逐漸操縱了哈爾濱地方的行政權,哈爾濱的『羌帖』逐日增多。
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鐵路運費、與俄人交易以及鐵路地段內的稅捐繳納,強制使用『羌帖』,於是,『羌貼』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車則只收羌帖,持中國錢不能行用,反須加價以買羌帖,俄元只重五錢零,其價反高於七錢二、三華元』。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統計,東北『羌帖』流通量約在1億盧布以上,其中僅哈爾濱就有4000萬,中東鐵路沿線6000萬,其總額約佔全俄盧布流通量的1/16以上。其後,『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據當時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編的《東三省經濟調查錄》載:『北滿一帶盧布流通額,共為4萬萬,就濱江一埠而言,據一般人觀察,其數約有2萬萬』。就是說,當時的『羌帖』已經成為哈爾濱地區的主幣。
『羌帖』之所以很快獨霸哈爾濱金融市場,主要是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采取了種種欺騙狡詐的手段,強制推行『羌帖』的結果。如沙俄在1897年實行金本位,並規定『羌帖』可隨時兌換金幣。當時哈爾濱的華俄道勝銀行聲稱:『盧布就是黃金』,可以隨時兌換,1盧布可向該行兌換1個銀盧布(含銀5錢8分),滿5盧布可兌換1個金盧布。但當『羌帖』廣泛推行後,該行就不再兌換,到1914年7月27日,沙俄政府公開宣布『羌帖』為不兌換紙幣。再如,1903年中東鐵路正式通車後,中東鐵路局強行規定鐵路客票、運費以及部分財政稅收一律改收『羌帖』,使『羌帖』迅速佔領鐵路沿線。
『羌帖』:多變的面孔
侵入哈爾濱的『羌帖』種類很多,主要有沙俄國家銀行發行的羅曼諾夫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發行的克倫斯基票、高爾察克反動政府發行的鄂木斯克票、中東鐵路管理局授意華俄道勝銀行發行的霍爾瓦特票等。
羅曼諾夫票是侵入哈爾濱最早、流通時間最長、流通額最大且危害最久的『羌帖』。1613年,羅曼諾夫家族的邁克爾·羅曼諾夫登上了王位,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廢,前後304年,統稱羅曼諾夫沙皇王朝時期。因此,此時發行的『羌帖』被稱為『羅曼諾夫票』。
羅曼諾夫票於1718年由查爾二世開始發行。1796年沙俄實行銀本位制。19世紀初,俄國連年戰爭,財政困難,靠發行紙幣彌補財政赤字。至1876年,紙幣發行額達12億盧布。1897年,沙俄繼歐洲各國之後,也實行金本位制,由沙俄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在俄國境內強制通用,主要有1盧布、3盧布、5盧布、10盧布、25盧布、50盧布、100盧布、500盧布8種面額14個品種。其中的25盧布兩種分別印有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像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像;50盧布印有沙皇尼古拉一世像;100盧布兩種均印有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像;500盧布兩種均印有彼得一世大帝像。這些『羌帖』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而大量流入哈爾濱,至今仍能時常見到。
1917年2月27日(俄歷),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成立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執政期間也曾大量發行紙幣,因為這些紙幣為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所發行,故哈爾濱人稱『克倫斯基票』。克倫斯基票雖然自稱為金本位,實際上並不能兌換,仍屬於不兌換紙幣。最初發行1917年版250盧布、1000盧布2種大帖和40盧布、20盧布2種小帖。小帖由於其大小、形式與當時的啤酒瓶上的商標相似,故俗稱『啤酒牌子』。後來又增發了1918年版1盧布、3盧布、5盧布、10盧布、25盧布、50盧布、100盧布、250盧布、500盧布、1000盧布、5000盧布、10000盧布等面額。
克倫斯基票在1917年8月間即流入哈爾濱,當時哈爾濱華俄道勝銀行曾故意把羅曼諾夫票收起來,以推行克倫斯基票。同年10月,克倫斯基臨時政府駐華大使庫達聶夫在我國報紙上用中、英、法三種文字刊登通告,宣布發行1000、40、20盧布新帖,並聲稱:『此等紙幣以政府全國產業、稅捐款以及各種進款擔保,與舊式紙幣同一效力』。10月31日還向北洋政府外交部發出公函,要求北洋政府『飭知貴國商會,以利行使』。北洋政府奴顏婢膝,於11月5日要求內務部『廣為傳布,以便周知』,同時又指示濱江道尹等遍貼布告,『務須行使,不得疑慮』。就這樣,克倫斯基票廣為流傳,最終貽害哈爾濱人民。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後,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垮臺。翌年7月9日,在外國武裝乾涉軍的支持下,前白俄將軍高爾察克又在烏蘇裡斯克宣布改組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了『遠東鄂木斯克臨時政府』。為了籌集軍政費用,於1918年11月發行了短期國庫債券,俗稱鄂木斯克票。這種債券分小額和大額兩種:小額債券為1918年版,稱國庫錢券,面額為1盧布、5盧布、10盧布;大額債券有1919年和1920年兩種版別,面額有25盧布、50盧布、250盧布、500盧布、1000盧布、5000盧布、10000盧布、25000盧布等多種,因票幅狹長,多呈黃綠色,哈爾濱人稱『黃條子』。到1920年,累計發行50餘億盧布。
鄂木斯克票剛流入哈爾濱時,就遭到哈爾濱人民的抵制。1919年5月由俄人控制的哈爾濱市董事會,雖曾布告:『西伯利亞國庫券在哈與羅曼諾夫票等價流通』,但在實際行使中,華商均折扣收受。1919年10月16日,鄂木斯克政府垮臺,1920年12月,中東鐵路局發出布告,自12月1日起概不收用鄂木斯克票和克倫斯基票,至此,這兩種紙幣均成廢紙,以至千百萬人受害,僅哈爾濱市就有160家貨莊破產。
霍爾瓦特票是指由哈爾濱華俄道勝銀行奉中東鐵路督辦兼護路軍總司令霍爾瓦特之命,於1918年12月發行的一種盧布紙幣。該紙幣有50戈比(100戈比等於1盧布)、1盧布、3盧布、10盧布、100盧布5種,共發行2000萬盧布。霍爾瓦特票剛一出籠就遭到社會輿論的抵制。當時哈爾濱《遠東報》雖竭力為其辯護和吹噓,但終不為商民所認同。1919年1月15日,黑龍江督軍鮑貴卿電告奉天、吉林兩省一致拒絕接受,並通令各商會一律拒用。由於中東鐵路各站和哈爾濱華俄道勝銀行全力推行,哈爾濱埠頭區(今道裡區)及中東鐵路沿線勉強行用。1920年3月13日,中東鐵路中、俄工人舉行罷工,要求發放工資和驅逐中東鐵路督辦霍爾瓦特,霍爾瓦特被迫去職,中國政府接管了中東鐵路。這時,華俄道勝銀行拒不收兌霍爾瓦特票,中東鐵路也不收用,於是霍爾瓦特票也成了廢紙。
『羌帖』:老哈爾濱人的禍害
各種『羌帖』大量湧入哈爾濱,使哈爾濱廣大商民蒙受巨大損失。『羌帖』在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的近10年時間裡,還是比較穩定的。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俄一方面宣布盧布為不兌換紙幣,另一方面,又因戰費增加,大量增發『羌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是沙俄『羌帖』在哈爾濱獨佔市場的時代,當時哈爾濱和中東鐵路沿線工商業者及一般居民均以『羌帖』作為計價和支付的手段。有人說,哈爾濱與沙俄之地無異。由於『羌帖』貶值,物價飛漲,商品交易呆滯,一般貧民手持『羌帖』不能使用,苦不堪言。下面我們摘錄1919年10月至12月當時的哈爾濱《遠東報》有關內容,足可充分證明『羌帖』對哈爾濱人民的危害:
『本埠(指哈爾濱)豪富之家,平時所儲藏者盡是盧布,刻下盧布大跌……昨日富翁,今朝乞丐,思之亦大堪憐雲』。『勞動界者言:終年勤苦所得,尚不足一衣一褲之用,將來寒冬如何是了?言至此,群相顧悲嘆』。『錢法毛荒以至米面及各種貨物異常昂貴,凡勞動界所得工資,入不敷出,現在天氣酷寒,一般勞苦工人無不啼飢號寒。』『昨見有一人持老帖數盧布,行經道外一雜市購買食物,經過數家,均以帖破未能成交,該人且行且語,幾欲落淚』。
『羌帖』的貶值使哈爾濱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哈爾濱傅家甸『代理店共有一百二、三十家,皆不免宣布歇業。地方銀行約20家,極力收縮』。『銀行人員太可憐,本埠從事於各銀行之人員,從前均甚形闊綽,刻間因盧布毛荒,各銀行所有資本已消滅於無形之中。為維持現狀計,均紛紛裁人,以資撙節。當此天寒地凍之時,聞被裁者多進退維谷,累累如喪家之犬』。『本埠私立銀行受盧布跌落之影響,歇業者已有數家』。
(作者為哈爾濱商業大學錢幣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