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7日訊 當年,為能讓農民一家一戶種植的蔬菜獲得最大收益,南崗區紅旗鄉紅星村成立了合作社;如今,紅星村合作社不但能保證蔬菜的銷路,還把『紅星村』牌特菜打上條碼送入哈爾濱各大超市,使紅星村農產品完成了商品化進程。合作社也由當年的一個民間銷售組織,變身為可帶動紅星村蔬菜生產完成產業化過程的股份制公司,成為推動農業現代版昇級的引擎。
小合作社打開大銷路
紅星村從1998年開始生產大棚溫室葉菜和特菜,並被市農委和市環保局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村2800多農業人口,90%從事大棚和日光節能溫室的農業生產。村支書劉世林告訴記者,10年前,紅星村大棚蔬菜雖量大貨足,但農民單家獨戶自產自銷的收益並不大,且常常遇到銷路不暢問題。為讓紅星村蔬菜賣上好價錢,村黨支部、村委會動員種菜大戶劉桂林牽頭成立合作社,並在合作社裡設黨支部,指導合作社開展工作。合作社用『打捆』銷售的辦法,使闖市場的農民形成了『拳頭』,打開了市場,其菜品量大、質高的特點還受到了波斯特、沃爾瑪等大型超市的青睞。各大超市主動向紅星村合作社示好,並簽訂購銷協議,紅星村蔬菜立即變成了搶手貨。從『田間地頭』到『超市賣場』,紅星村蔬菜在跨過合作社這個橋梁後,實現了零周轉銷售,在擴大農民收益的同時,還讓市民獲得了實惠。
控制產出從根上找市場
合作社讓紅星村蔬菜的銷售渠道有了保障,但只控制銷路,不控制產出的合作社卻面臨著新困惑:百姓口味多變、超市訂單調整,讓紅星村蔬菜一度陷入供求不對稱的窘境。村委會為幫助合作社破解這一難題,多次前往山東壽光取經。村委會取經後召開合作社黨支部會議,建議合作社組織農民按需種植:由合作社負責收集市場供求信息,並按市場需求指導農民種植不同品種。這一方法果然奏效,如今,紅星村特菜種植已由原來的5個系列30多個品種,發展到39個系列102個品種。只要不是極個別品種,超市需要的,合作社都能提供。合作社控制了產出,幫助農民從根兒上掌握市場。
產業鏈改變農民購銷觀
合作社的『合作』效應,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帶動農民逐漸轉變經營觀念,他們放棄賣菜一次性兌付現金的方式,改為按月結算。無論冬夏,每天下午3時,合作社接收各大超市的傳真訂單,並組織農民采摘、包裝、為蔬菜打上條碼、裝上封閉貨車,凌晨3時運往各大超市。各超市按協議每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合作社結一次賬,農民則按月領取蔬菜銷售款。合作社支部書記劉桂林告訴記者,為穩中做大市場,2003年合作社以自願入股形式,成立股份制公司,並籌建蔬菜加工廠,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鏈,讓農民在這個產業鏈的帶動下,生產經營變得更大氣、更現代。
村委會減負為民謀大事
合作社不僅帶富了農民,使農民家家有電腦,戶戶都上網,而且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如今,無論對現代農業營銷理念,還是對現代農業技術,農民都能欣然接納。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成立將紅星村村委會從以往操持農民瑣碎事務中解脫出來,投入到解決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民保障的大問題上來,集中精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今年,紅星村正在為村民籌劃建立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村委會可以放開手腳為農民辦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