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是改革開放的根本經驗
2008-06-04 15:34: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朴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4日訊 《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全文如下: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我們黨長期奮斗中總結出的正確思想路線,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根本就在於努力恢復和始終堅持了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

  一、確定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起源於恢復正確的思想路線

  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發展的大政方針都是由黨來確定並領導人民實踐的。黨能否正確領導中國社會發展,關鍵在於我們黨以何種思想理念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黨自身。這就要求黨必須時刻堅持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可以說,思想路線是黨的靈魂。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緊密結合,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之為指導,黨領導人民締造了新中國,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為集中的概括,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然而,我們黨在建國後的一段歷史時期曾經偏離,甚至嚴重違背了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致使黨的事業遭受重大挫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親歷了黨執政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探索,深刻體會到違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給黨和國家造成的重大損失。同時,他們以開闊的眼界審視世界的發展,在比較中看到不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通過真理標准的大討論,果斷拋棄了『兩個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正確的思想路線。

  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黨自覺克服過去教條主義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弊端,重新探索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道路。新時期的改革最早發端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是農村經濟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在改革開放前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它被視為異端而徹底否定。可以想見,沒有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讓實踐來檢驗改革實效的根本態度,自下而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難以為繼,隨後的經濟、政治體制一系列改革也難以想象。所以,改革開放的基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正確的思想路線。

  二、堅定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依賴於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

  改革開放之路並不平坦,它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意味著對某些舊體制舊觀念的否定,難免受到某些懷疑或責難。同時,也有一些人對改革的方向、方式、深度、廣度等持不同意見。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改革開放的推進,甚至制約改革開放。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尤其是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我們黨總能排除各種乾擾,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這在根本上也是依賴於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

  對外開放打開國門,各種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紛至沓來,與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互激蕩,西方的價值理念助長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滋生,西方的經濟、政治體制受到某些人的追捧,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一度蔓延。對此,黨中央在旗幟鮮明給予否定的同時,並沒有關閉國門,而是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大政方針。這是因為,黨中央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是世界潮流的大勢所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開放過程中的一些不良影響並非主流,也並非不可克服。這顯然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改革開放堅持的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它方面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然而,蘇東劇變之後,有些人擔心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的下一個目標是中國,提出以反和平演變為主要任務。對此,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只能建立於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這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扭住經濟建設的中心不動搖,使改革開放的思路不受阻斷和乾擾。

  改革開放突出體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有人認為這違背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留戀過去的計劃分配體制。對此,黨中央一方面更加關注社會公平、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更加注重社會利益的協調;另一方面,堅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兩個毫不動搖』。因為,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經濟體制。

  30年來,雖經風吹浪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依然乘風破浪前進,得益於掌舵者的正確領航,根源是堅持了正確的思想路線。

  三、拓展改革開放強國之路,要更加堅定地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

  科學判斷改革開放的客觀形勢,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改革開放必須建立於對世情、國情和黨情的客觀認識基礎之上。30年來,我們黨正是准確把握世界、中國和黨自身的實際情況並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確定目標、綱領、任務,纔取得了巨大改革成就。從世情來看,我們黨牢牢把握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適應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意識形態多元化以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特征,抓住戰略機遇期,加速推進了中國與世界的和平發展。從國情來看,我們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中國發展的時代方位,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它不僅在鄧小平理論中處於基礎地位,而且成為其後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根本依據,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就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中國最大的實際出發而展開的。從黨情看,黨對於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做出了新的科學判斷。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一科學判斷是我們黨科學制定並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沈著應對各種風險和考驗,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依據。

  不斷克服舊觀念和舊體制的束縛,必須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必然要突破舊有體制機制。事實上,以計劃經濟和單一所有制為標志的舊有經濟體制已經嚴重束縛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這種體制卻曾被認為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而長期堅持。突破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與體制,必須有自我否定的意識和胸襟,必須解放思想,必定要承擔一定的改革風險。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因為,如果思想認識脫離實際,就不會探索和找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不會懂得如何對舊體制進行『揚棄』;就不知道思想解放的方向、內容和要求;就不會真正具有承擔改革風險所需要的勇氣和攻艱克難的魄力。

  不斷推進實踐和理論創新,必須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改革不僅是『破』,更是『立』,黨的思想路線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及相應的制度和觀念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一,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使實踐得到充分尊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重要指導思想,但是,指導現實發展的理論和思想只能來源於鮮活的改革實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實踐,實踐創新成為一切創新的源頭。第二,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使實踐經驗昇華為科學理論。改革開放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系統的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研究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並使其系統化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得益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第三,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使黨的理論不斷發展。實踐不斷發展,要求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黨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形成了包括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思想理論,新的理論反過來又給予新的實踐以強有力的思想支持。

  (作者系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