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五千裡馳援川蜀八晝夜—黑龍江消防總隊救援紀實
2008-06-10 20:14: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張丕賀 關長安 王潔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0日訊 題:五千裡馳援川蜀八晝夜——黑龍江公安消防總隊赴川震區搶險救援(二)

  文/東北網記者 印蕾 攝影/張丕賀 關長安 王潔實

翻越陡坡
搶救糧食

  汶川之震,神州之痛。2008年5月13日和15日,黑龍江省公安消防總隊先後分兩批調集512名消防官兵趕赴地震災區,執行搶險救援任務。從都江堰到汶川,從綿陽到北川,他們轉戰巴蜀大地,奮戰八晝夜,在廢墟上矗立起一座愛的豐碑。

  蜀道崎嶇,我們能用雙腳把它磨平;山巒險峻,我們也能衝鋒向前。——摘自省公安消防總隊赴川地震搶險救援隊隊員戰地日記

  汶川縣水磨鎮三江鄉、漩口鎮和北川縣,是省消防總隊赴川地震搶險救援隊執行任務的三大戰場,瓦礫旁、廢墟裡,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他們在搶險;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們在救援。

  穿越死亡山谷全力挺進三江

  交通、電力、通訊全部中斷,地震災害發生後,地處偏遠山區的汶川縣水磨鎮三江鄉成為孤島,在地震發生至5月16日的四天四夜裡,3700多名受災群眾與外界徹底斷絕聯系。缺少食物、藥品,缺少帳篷、衣物,在餘震不斷的驚恐中,他們期盼著救援人員的到來。

  入川後,省公安消防總隊第一批地震搶險救援隊140名隊員由副總隊長梁明帶隊乘車1個半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後,於15日18時30分抵達汶川縣水磨鎮。稍作休整,16日9時,按照總指揮部命令前往三江鄉。

  三江鄉距離水磨鎮30餘公裡,沿途必須翻越鷂子山的5座山峰,5座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的達到了2000多米。沿途道路險峻,山下為岷江,餘震不斷使得山體不斷滑坡,隨時有岩石墜落,官兵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踩著松動的石頭通過。

  在一個叫卡房(音)的地方,山體滑坡帶長達百餘米,遠遠就能看到大石頭在懸崖邊搖搖欲墜,膽子大的戰士也不禁有些害怕。當地的向導也心生畏怯,希望部隊原地返回。看著猶豫的戰士、打退堂鼓的向導,想到山對面急需救援的災區群眾,梁明慢慢地走了上去。大家喊著讓他回來,他卻毅然俯著身,小心地選擇著腳下的石頭繼續向前走。就在梁明行走於亂石堆中之時,突然,餘震發生了。劇烈的抖動後,碎石就從山頂飛落下來,滑下深谷。梁明選擇了一塊堅固的石頭,站在上面衝隊員們喊到:『餘震剛過,現在是最安全的時候,大家快速通過!』向導感嘆道,『有這樣的消防官兵,我還有什麼可怕的。』經過近8個小時的艱難跋涉,部隊順利通過了所有危險路段,當晚安全抵達三江鄉。


  三江鄉常住人口3700餘人,在這次地震災害中人員傷亡不是特別嚴重,但仍有95%以上的房屋或倒塌、或成了危房,逃生後,群眾沒有吃的,也沒有衣物、被子,只能擠在一所小學的操場上避難。

  徒步行軍,官兵們隨身攜帶的給養有限,一百多名隊員兩天的給養都給這些群眾,也不能解決所有人一天的吃飯問題。外援的力量不知道何時纔能進入,而現有的食品又不夠吃,怎麼辦?

  有群眾對梁明說,他們的房子裡還有糧食,這讓梁明很興奮,可接下來的情況卻又讓他的心涼了半截:由於每半小時左右就會發生一次餘震,群眾根本就不敢進房子裡拿東西,而那些救命的糧食,就在尚未完全倒塌的房子裡。怎麼辦?要不要讓官兵們冒生命危險去搶糧食?躊躇再三,梁明下達命令:挑選精乾力量,成立三個小分隊,對全鄉建築進行逐個查驗,搜尋並搶救糧食。

  在村民馬景成家,戰士們經過細致的現場偵查之後,將梯子架在一處窗框上,一邊密切關注房屋情況,一邊快速進入,搶救出了500多斤糧食。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官兵們用生命作賭注,從80多戶村民家中搏出了17000多斤糧食。村民們一直無助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奮戰漩口深入危樓不棄一人

  汶川縣漩口鎮也是這次受災較重的地區之一,15日22時30分,150人的小分隊在總隊副政委崔軍的率領下,經過近9個小時的徒步負重行軍,抵達了這裡。

  根據當地指揮部的部署,救援隊要承擔百花電站、水泥廠、阿壩鋁廠等5個場所的搶險救援任務。此時,距離地震發生已經90多個小時,到場的官兵的心裡都清楚,過了72小時的最佳救援時間,加之現有的場所均是其他先期到達的救援隊伍搜索過的,必將是難啃的『硬骨頭』。

迎難而上

  『難啃也要啃,那些同胞埋在磚石下面,你們能安心?』崔軍一聲令下,前一天急行軍的倦意還沒有消退,官兵們就又精神抖擻地趕赴各個現場,搶險救援工作全面鋪開。

  5個戰場分布在漩口鎮的周邊,距離指揮部最遠的阿壩鋁廠要步行8公裡纔能到達。大家普遍遇到的問題是餘震不斷,建築物隨時可能出現二次倒塌,危及救援人員的生命,且無重型設備,搶險救援的速度受到影響。


  沒有危險,要上;有危險,更要上

  百花電站佔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內有辦公室、變電所控制中心、綜合樓等三座建築。劇烈的地震使辦公室和控制中心完全坍塌,只剩下斷壁殘垣,表層被壓埋的群眾已被先期趕到的救援人員搶救出去。還剩下一座綜合樓,內有5名群眾被埋,隨時可能塌落。

  在一樓的門內,官兵們發現一名被埋壓人員的一只小腿從水泥沙土中顯露出來,憑借多年的搶險救援實戰經驗,大家先用破拆斧將門破開,又用大繩將其拉斷,遇難者的下半個身子露了出來。再將與門毗鄰的窗玻璃打碎、拉開,遇難者的一條手臂也露出來了,可他的頭部依然深深地埋在瓦礫裡,兩塊預制板豎著壓在身上,現場指揮員決定將人力集中拉開預制板,在拉斷了兩根麻繩之後,終於改用鋼絲繩將樓板拉開。

  16日中午12時05分,第一名被壓埋的遇難者遺體在百花電站被搶救出來……

全力搜救

  當地的群眾告訴救援隊,百花電站還壓埋著一個特殊的人——該廠的出納員劉青。出事前劉青剛把工人的工資取回來。官兵們挖掘的時候格外留意。最終,劉青的遺體被搶救出來,28100元現金也被找到,並如數上交給該廠領導。


  決戰北川日本國際救援隊豎起大拇指

  北川縣是這次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按照命令,省公安消防總隊第二批救援隊伍兵分兩路,分赴老縣城和北川中學進行搜索救援。

  經過艱苦跋涉,副總隊長林鐵剛帶領部分隊員抵達老城區。這裡受災情況較重,到處是未徹底坍塌和多處出現裂痕的危樓,稍有不慎就會對官兵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在利用生命探測儀對倒塌的100餘處建築進行了地毯式探測排查後,隊員們驚喜的發現農貿市場內一幢四層商住合用的建築裡有生命跡象!

  因地震破壞,這棟建築的一、二層已經坍塌疊壓在一起,僅存的三、四層也已支離破碎、搖搖欲墜,且緊鄰已經滑坡的山體和一幢未竣工的三層建築,在餘震作用下,不時有磚塊、碎石掉落。為最大限度爭取時間,營救被困人員,林鐵剛冒險率先進入廢墟,指揮開展搜救工作。經反復勘察,隊員們確定被困者被埋壓在一層北側牆角處幾塊斷裂的水泥板下,但鋼筋水泥縱橫交錯,沒有絲毫營救空間,救援難度較大。

  『先將水泥板移開,再徒手救人!』林鐵剛下達命令。為避免使用機械造成樓體坍塌,大慶支隊副支隊長房軍、特勤大隊大隊長於連波等人小心翼翼地徒手清理覆蓋在水泥樓板上大小不一的磚頭瓦礫,又利用液壓千斤頂、起重氣墊將樓板慢慢支起。

  大家肩扛手挖,把堵住入口的石塊一塊一塊往下搬,盡管帶著手套,手還是磨出了血泡,手指露出了血絲,疼痛,大家全然不顧。餘震,將救援行動數次打斷,可絲毫動搖不了大家拯救生命的決心。終於,埋壓在被困者身上的水泥板顯露出來。

  下午14時許,歷經5個小時的艱苦奮戰,被困90多個小時的這名中年婦女被成功救出,創造了生命奇跡。

  在北川中學,情況一樣不容樂觀。學校的階梯教室已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師生們正在上課,很多師生被埋壓在階梯教室下。

  經過偵察,省公安消防總隊司令部戰訓處處長鄧立剛選擇了階梯教室最北側的一塊區域作為戰斗陣地。該區域的西南方向是一幢五層震後坍塌為三層的教學樓,北側相鄰一多處出現裂痕、隨時可能坍塌的三層宿捨樓,這塊陣地也是北川中學救援現場中工作強度最大、危險性最大的區域。

清理碎石

  搜救工作開始了,學校院內聚集了許多被埋壓學生的家長,每個人都心急如焚,悲傷的淚水從他們企盼的眼神中滑落。見此情景,官兵們的眼圈紅了,心弦緊了,加快了搜救速度。大家采取接力傳遞的方式,將一塊塊樓體塌落物迅速轉移到學校的空地上。經過緊張的工作,終於在20分鍾後搜救出第一名被埋壓人員。

仔細排查

  一天,有國外記者聲稱北川中學坍塌的教學樓內仍有存活人員,中國救援隊無法施救。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榮譽感驅使鄧立剛和10名戰友馬上趕往現場。鄧立剛率先深入樓內反復進行偵察,確認沒有生命跡象後,又帶領官兵從另一側進入,並在覆蓋著水磨石塊的樓板上鑿開十幾處1米見方的觀察口。期間,數次餘震把立在牆邊的撬棍震倒在地,裸露的鋼筋不住地顫動,可官兵們沒有一人後退。觀察口鑿開後,未發現存活人員,但搜救出5名不具備生命體征的被埋壓人員。隨後,日本國際救援隊進入該樓,使用精密探測設備進行搜尋,仍未發現有生命跡象,在用精良裝備挖掘了6個多小時後,搜救出2名不具生命體征的遇難者。當看到中方突擊隊使用簡易的裝備卻較早准確測定無存活人員、且搜救出多名被埋壓人員,日本國際救援隊信服地豎起了大拇指!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