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鮮花綠草掩映下的黃河路。 |
東北網6月11日訊 展會幾天過去,環境永久留給市民
一年一次哈洽會,年年城建巧梳妝。哈洽會為黑龍江省南聯北開搭起了搞活經濟的大橋,哈洽會也帶動了哈爾濱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城建部門用辛勤汗水描繪出城市的美麗容顏,為賓客遞上了絢麗多彩的名片。
1990年,第一屆哈洽會展覽場地設在省展覽館。據當時負責展會會務工作的朱俊峰介紹說:『這樣規模宏大的經貿洽談盛會,不僅要做好展覽場地的改造,還要做好環境整治工作。』時任省長的邵奇惠指出:『哈洽會是推動我們各方面工作的一個契機,哈洽會很快就會過去的,但是我們建一條好的馬路、好的花園、好的噴泉,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造福人民,留給後代,是政府的正常工作,這不是擺花架子,否則投資一分錢也是浪費。』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1997年的第8屆哈洽會搬遷至哈爾濱冰上基地舉行。從此,每年6月就成了南通大街的美容月。居住在南通大街附近的市民劉女士回憶說:『那時侯,我們都稱贊這裡是「公園大道」。走累了,就在路邊的長椅上坐下來休息。』參加哈洽會的客商,有的索性不乘車,漫步在這花園式大道上,把路邊美景盡收眼底。
十載精心育桃李,一朝回首果滿園。最近10年,是哈洽會蓬勃發展的10年,也是哈爾濱市城市建設長足進步的10年。10年來,改造哈爾濱火車站、按照『兩軸四環十射』的格局實施八路五橋、九路九橋、紅博廣場、機場路、學府路、友誼路等工程建設,改造中央大街步行街,建設36公裡帶狀公園……花團錦簇中的哈爾濱更加靚麗。
哈洽會,提昇冰城『軟實力』
哈洽會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直都是其被看好的原因之一。有關專家認為,會展業是集信息、交通運輸、旅游等在內的綜合性的、關聯度非常高的服務貿易行業。特別在城市管理和文明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成為城市提檔昇級的『加速器』。
短短五六天,接待十幾萬客人。每一個大型展會都在考驗著城市的『神經』,同時也為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帶來了再提昇的空前機遇。
申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使西南邊陲的中型城市昆明一躍成為『花園之城』;因為連續三年舉辦全國農機展覽會,安徽合肥的二環、三環建設整整提前了兩年。
哈爾濱,也開始嘗到了會展的『甜滋味』。據了解,近年來,為使參加哈洽會的展商不再飽受『堵車之苦』,為使十幾萬人來去平安、飲食無懮,哈爾濱市的城市管理水平猛然拉昇。
開門迎客,市民素質與城市文明展露無遺;借助展會,城市文明再上層樓。哈洽會的舉辦,增強了群眾的文明意識和參與意識。
第一屆哈洽會期間,很多人都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三五成群的圍在展館外面,用異樣的眼光張望著,為數不少的人還在說三道四。現在好了,大家思想解放了,議論、指責的聲音沒有了,人們臉上露出了充滿希望的笑容。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泓揚認為,這種從拒斥、懷疑,到贊同、信服的過程,就是人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取向發生變化的過程。哈洽會的舉辦,一種文明自律意識在規范著群眾的言談舉止,一種參與意識在悄悄引導人們的行為。
哈洽會期間,人們明顯的感覺,城市整潔了,人也文明了。環衛工人苗志告訴記者,哈洽會召開期間,亂扔垃圾的人少了,大家現在都挺注意保持環境衛生,都能自覺把手中的廢物扔到垃圾箱裡。在哈爾濱的大型商場、公共場所,隨處都會聽到『對不起』、『請』等文明用語。酒店服務員於靖告訴記者,哈洽會使旅客和服務員之間有了溝通,來問事的人大吵大鬧的少了,和和氣氣說聲『請問』、『打擾』的人多了。
俄羅斯客商單獨逛街,找不到回賓館的路,遇到懂俄語的市民細心指引;外地客商將手包落在了出租車上,司機追至哈洽會展館門前……賓客迎門,使普通市民革除陋習、弘揚美德,踐行哈爾濱精神的努力變得急迫,城市文明在哈洽盛會的洗禮下,變得越來越成熟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