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5日訊 養蜂業有人稱之為『空中農業』,也有人把它稱作農民增收的『甜蜜的事業』。在有著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的饒河縣,東北黑蜂養殖更是養殖業的一大特色。饒河縣在東北黑蜂經濟開發上加快自主創新步伐,走資源節約、管理科學、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了東北黑蜂山區產業化示范項目,有力地促進了饒河蜂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東北黑蜂是1918年由養蜂員鄒兆雲從俄羅斯遠東地區引入,經過上百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繁育形成的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和蜜源條件的獨特蜂種。經專家鑒定其性狀優於世界四大著名蜂種。東北黑蜂這一蜂種是國家寶貴的蜜蜂基因庫。具有產卵力強、采集力強、能維持大群,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強,遺傳性狀穩定的特性。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269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面積4385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2380平方公裡,隔離帶面積5504平方公裡。保護區內有10鎮35鄉428個村,20個地方農林牧漁場,2個森工林業局的20個森工林場,10個大型國營農場。保護區內蜜粉源植物十分豐富,種類多達300餘種,其中木本蜜粉源植物如紫椴、柳、梨、黃菠蘿、山桃、山丁子等多達百餘種,草本蜜粉源植物如蚊子草、毛水蘇等200餘種,為東北黑蜂的繁衍發展和壯大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饒河縣東北黑蜂產品多次被歐盟有機食品組織認證為有機食品,1993年在第33屆國際養蜂大會暨蜂產品博覽會上,東北黑蜂椴樹蜜、王漿蜜獲金獎和銅獎,並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A級綠色食品。2004年,東北黑蜂系列產品被國家質監局確定為地理標志產品,成為黑龍江省首批獲得『地理標志』殊榮的蜂產品。饒河縣還被國家授予『中國東北黑蜂系列產品加工之鄉』稱號。目前,饒河縣養蜂場點發展到535處,從事養蜂生產人員達2212人,東北黑蜂種群量發展到3.3萬群,黑蜂產業成為饒河縣的特色主導產業。
饒河縣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調動了城鄉廣大群眾養蜂和積極性,擴繁東北黑蜂種群,確保了東北黑蜂總量優勢,蜂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現由原來1家發展到5家,蜂產品銷售商店由原來10家發展到23家。蜂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拓寬,我縣黑蜂企業已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基地規模進一步擴大。共建設養殖小區3個,發展養殖大戶200戶,形成了『鄉鄉有典型,村村有大戶』的良好發展勢頭。2007年,全縣蜂群入窖群數達到3萬餘群。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蜂農的產業化模式已經基本形成。
為了進一步提昇服務水平,饒河縣廣泛與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開展合作,為蜂農免費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23期,受訓蜂農達1500餘人次。該縣還成立了東北黑蜂保護區整頓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大了監管執法力度,兩年來,在常規性監察基礎上,每年開展春秋兩季執法大檢查,平均每年出動車輛100餘臺次,行程萬餘公裡,對全區各養蜂場點進行巡回檢查。共計清除異雜蜂王50餘只、異種蜂群500餘群,下達限期清異通知書63份,有效地保護了東北黑蜂純度,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黑蜂純度達到99%以上。同時進一步加大科研蜂場建設力度,各項科研課題、系譜選育、科學實驗進展順利。現已編制完成『東北黑蜂系譜』檔案,成功申報了『國家級畜禽種質遺傳資源保種場』。完成了『苦參煙劑』對蜂群影響實驗,有效避免了施藥給蜂群帶來的損失。目前,東北黑蜂已進入我國首批138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新產品科研步伐進一步加快,現已成功研制黑蜂產品四大系列30餘個品種。
饒河縣還加大蜜源植物恢復保護力度,積極向上爭取蜜源植物恢復資金110萬元,在科研蜂場和部分林場開展了蜜源植物栽培和試種工作,建立了小南河椴樹蜜源基地,全縣新增蜜源植物1000畝。蜜源種植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白瓜、向日葵、仁用杏等蜜源經濟作物面積進一步擴大,有效解決了保護區內秋季蜜源短缺的實際問題。保護區立法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省政府已派專家3次來饒河調研,並召開了『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立法』協調會議。目前,饒河縣『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立法(草案)』已呈報省政府。
隨著東北黑蜂山區經濟產業化示范項目的實施,保護區內蜂群總量顯著增加,目前已成為全國蜂群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今年,饒河縣通過提昇規模,加強基地建設;加大監察力度,確保區內蜂群純度;打造科技服務平臺,為蜂農提供優質服務;強化企業管理,增強市場競爭力;提昇知名度,打造國蜂品牌;加強領導等一系列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東北黑蜂產業發展工作合力,使東北黑蜂山區產業化正逐漸步入規范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