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缺水濕地造就最貴最慢出租車 紮龍生存調查之一
2008-06-22 12:36:09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7月22日訊 題:缺水濕地造就最貴最慢出租車紮龍生存調查之一

  ★背景

  紮龍自然保護區位於齊齊哈爾市東南部,是中國最大的丹頂鶴、白枕鶴的集中繁殖地,同時又是白鶴、白頭鶴、灰鶴和蓑羽鶴的遷徙停歇地。保護區總面積21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700平方公裡。

  核心區現有13個自然屯1528戶,共5396人需要移民搬遷。涉及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紮龍鄉的244戶居民和大慶市林甸縣和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1284戶居民。2003年10月,國家計委同意紮龍濕地移民計劃。

  早在建立保護區之前就有大批外來人員私自遷入紮龍核心區並形成村落。核心區居民的生產生活破壞了丹頂鶴等珍禽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人鳥爭地、爭食的矛盾日益突出。

  『沒有水就沒有魚,沒有魚就沒有鶴,也沒有人;沒有水就沒有葦子,沒有葦子就沒有鶴,也沒有人。』

  這是紮龍濕地居民朴素的生存理論。

  如今,倚賴魚和葦子生存的濕地居民該如何面對沒水的困境呢?

  在有關紮龍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中,確認倚賴濕地生存的物種有數千種,其中哺乳動物數十種,唯獨沒有關於人類的記載。現實是,在這塊水草豐美的紮龍濕地核心區裡實實在在寄居著5千多口人。2008年5月中下旬,本報記者對紮龍濕地核心區跨越的兩市三縣(區)的4個村屯進行了實地踏查、走訪,將紮龍濕地核心區居民的現實生活本真地記錄下來。

  紮龍居民——水生動物?

  總面積2100平方公裡的紮龍濕地自然保護區位居亞洲之首。法律規定,其中700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內是禁止人類活動的。

  而現實是在紮龍濕地核心區有5396名在冊人口在此生活,涉及13個村屯,跨兩市、三縣(區)。

  與魚兒、鳥兒、蘆葦一樣,他們也是依水而生。

  資料顯示,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紮龍濕地的水約減少了三分之二。相應減少的是湖泊、河流、泡澤。

  沒了湖泊、河流、泡澤,人們的生活水平降到了底限。

  『當年,生活在紮龍濕地的人沒有人靠種地打糧生活。』

  『那魚一船一船地往外運;那鳥蛋一大缸一大缸地裝!』

  遙想當年,所有講述者的眼神中都放射出異樣的光彩,那眼神中充滿著對過往的懷戀。

  『靠種地生活,那都是沒有本事的人。』說這話的是趙凱村的楊金祥,今年76歲,是生活在紮龍濕地核心區裡少有的高齡老人之一。而今,他的兒子就乾起了種地的營生。

  在村口,記者見到楊爺爺的兒子楊福生時,他和妻子正在給玉米地澆水。『魚打不著,葦子欠收,不種地乾啥去?』楊福生說,『這地不好伺候啊!除了玉米,種別的都白扯。』

  楊福生的1公頃玉米地是高崗草原開墾出來的,由於連年乾旱缺水,他只能選擇種植耐旱的玉米作物,今年缺水形勢更加嚴峻,楊福生只好從遠處拉水澆種。

  兒子種地,楊爺爺在家看家。沒有特殊情況,楊爺爺整年不出屯子。『走在葦子地上像走在海面上似的,走不動啊!』

  楊金祥老人說,過去,出村子能劃船,能開四輪,實在不行還能騎馬。現在完了,有水的地方水太淺,劃不了船;沒水的地方泥太深,走不了車馬。

  村子距離有公路的地方不過十多裡地,記者站在村西北角的高崗上眺望,遠處的樓房影影綽綽依稀可見。可是,要想接近它們,沒有三四個小時的工夫是做不到的。

  由於乾旱,村子裡的地被棄種的不少。『整個北窩棚100多畝地都沒人種了,高崗地沒有水,啥招都沒有。』

  『村裡的年輕人都走了。』楊金祥說,紮龍濕地核心區水草豐美,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核心區內的村屯都曾經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早年,這裡的大姑娘、小伙子都成了媒人們追逐的對象。

  如今,人進了,水退了。人們還能不能繼續在這裡生存都成了必須面對的問題。

  全國最貴最慢的出租車

  這肯定是全國最貴的出租車!——5公裡路程300元車費;計價:60元/公裡。

  這肯定是全國最慢的出租車!——5公裡往返(10公裡)耗時5個小時;時速:2公裡/小時。

  這最貴最慢的出租車出自小王師傅之手。

  小王師傅叫王洋,今年23歲,是土生土長的紮龍濕地核心區的居民,家住趙凱村。他的職業就是開車。

  不過,小王師傅車的模樣卻是怪怪的。他的車負責轉向的前輪是橡膠輪胎;負責驅動的後輪是鐵制『輪胎』。車頭牽引的卻是一個驢車的車斗,車斗裡鋪著厚厚的羊草。

  這就是記者進入濕地的『專車』。

  小王制造『濕地車』的靈感來自於水田耙地的拖拉機。制造工藝也很簡單,將農用四輪拖拉機的後驅動輪橡膠輪胎換成水車狀的大輪轂,再加裝上鐵制葉片,轉動起來像坦克鏈軌一樣,抓地性能那是沒說的。這種經過改裝的拖拉機兼顧水陸兩用,跋山涉水,無所不能,被當地人稱之為『水霸輪』。

  此次出車除了送記者上濕地外,小王還有一堆任務:替鄰居楊爺爺的二兒子給老人家捎5斤韭菜;幫鄰居張大叔把充滿電的大電瓶拉回去;還要給鄰居們買總數13箱的蠟燭、3箱咸鹽等生活用品。

  小王師傅此次的任務之所以繁重,是因為趙凱村馬上就到了『進不去,出不來』的季節。這樣的日子要持續8個月之久。那裡的人們只有在上凍後和開化前的4個月的時間裡,纔能自由出入。

  小王師傅小學畢業後就離開了那個讓他『憋屈』的村子,就在5公裡之外的紮龍鄉打工,從不遠行。他說,憑著他的濕地車以及他的過硬車技,隨時都可以回家看看。因此,小王師傅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專業濕地出租車手。無論紮龍地質條件多惡劣,他都能把客人順利送到目的地。

  小王的客人主要有三種人:游客、學者、記者,但生意寥寥。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