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趙凱屯最後的守望者 紮龍濕地核心區生存調查之二
2008-06-22 12:36:09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2日訊 趙凱屯最後的守望者紮龍濕地核心區生存調查之二

  紮龍濕地核心區的居民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群落。幾十年幾輩人無節制地開發,幾乎將這裡的資源吃乾榨淨。乾涸的泡澤、光禿禿的丘崗、白花花的鹽鹼地無一不是在向人類宣告著他們的失敗。

  在趙凱屯外記者只見到了一個人——一個拄著雙拐在村外羊腸小道上孤獨前行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走走停停,驚奇地注視著記者——這個突然造訪的陌生人。

  沒有人氣的趙凱屯

  這個曾經四面環水的富饒小島,如今四周都不見水,絲毫看不出島嶼的痕跡。

  趙凱屯隸屬於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紮龍鄉紮龍村。趙凱屯的名字因造就了聞名全國的孤島教師曲鳳琴而在全國聞名。

  趙凱屯鼎盛時期有68戶239口人,耕地350畝。而現在全屯只有9戶人家。屯子裡沒有電,沒有通向外面的路,沒有衛生所,也不通郵,更上不了網。僅有的一所小學、一個老師以及全校5名學生,也於去年搬出了小島。一同離開小島的還有創造了教育奇跡的孤島教師曲鳳琴。

  與核心區其他12個村屯相比,趙凱屯衰落的速度是最快的。別的不說,就人口來說已經成為13個村屯當中最少的,目前全屯常住人口屈指可數——9戶,27口人。不過,公安機關掌握的戶籍還是68戶,239人。趙凱屯的居民絕大多數人都是戶口在而人不在,只有到了秋天收葦子的時候,這些人回來割葦子,寂靜了一年的小屯子一下子熱鬧起來。秋收過後,又恢復了沈寂。

  沒有人氣的趙凱屯像戰敗的古城。走在屯子裡,東倒西歪的土房子像輸棋的棋盤上擺布的棋子,沒規沒矩的,草筏子壘起的圍牆關不住滿院子的蒿草向外伸展。

  記者走家串戶,應者寥寥。

  與鶴爭地的日子

  14時,60歲的孟祥多和老伴纔准備吃午飯。飯菜很簡單,主食是大米飯,副食是婆婆丁蘸大醬。

  孟大叔和老伴有兩個兒子,兒子娶妻生子後,全家變成了8口人。除老兩口外,兒孫們都離開了這裡。

  老兩口的收入這樣構成:

  一公頃地玉米年收入3000元;

  葦塘年收入5000元;

  打羊草收入700元;

  打魚收入200元。

  總收入8900元。

  除去生產生活成本,孟大叔說,他老兩口一年到頭合起來剩不下5000元。『這還得是正常年景,如果趕上個天災人禍,這一年的工夫就白費了!』

  與紮龍濕地其他區域不同,同質同量的葦子、玉米,趙凱屯的價格都要比別處賣的便宜。

  『為什麼呢?』

  『運不出去啊!』孟大叔說,『別人家的玉米、葦子可以等價高了再賣,我們這裡等不了,所有的糧食、葦子必需得在冬季上凍期間賣掉、運出。否則,等到化凍了就白扔了!』

  孟大叔說,過去打魚每年都能收入萬八千的,現在魚沒有了。就指望這點葦子和玉米,可是由於連年乾旱,種玉米需要坐水種,『我們老兩口拉不動水,只能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天公不作美不算,孟大叔僅有的一公頃玉米地還常常招來丹頂鶴的侵襲。

  『不知為什麼丹頂鶴就相中了我這塊地,每年春天玉米苗剛剛露頭,丹頂鶴就來禍害,它把玉米苗連根摳出來,把玉米種吃掉,苗扔在一邊。』孟大叔說,『丹頂鶴禍害玉米地的本事可真不小,一對丹頂鶴一天早晨就能禍害半畝地。』

  早年,為了解氣,孟大叔和鄉親們就把丹頂鶴抓了賣給公園,當時一只丹頂鶴僅賣100元錢。

  『保護區成立後不讓抓鶴,給我們發了鞭炮,讓放炮嚇唬丹頂鶴,可丹頂鶴不聽嚇唬,我們也就沒招了。』

  核心區居民與鶴爭地的日子過得並不輕松!

  紮龍濕地的『老人參』

  『歲數最大的就剩下我一個,我是這個屯子的「老人參」了。』

  楊爺爺叫楊金祥,今年76歲,1958年來紮龍,在趙凱屯生活了50年。

  楊爺爺回憶,幾十年前,正值壯年的他給漁場往外運魚,一船至少裝1000多斤魚,一天至少一船;十幾年前,魚雖然少了,但他自己出去個大半天,打個十斤八斤的魚還不成問題。

  『如今不行了,想吃魚,難啊!』

  記者看到,楊爺爺家的院子裡擺放著三條鐵船,可見當年打魚任務之重。如今這些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船只都成了擺設,有的用來盛糧食,有的改成了雞窩。

  『造一條船得花費1000多元錢,都廢了!』

  楊爺爺點燃煙袋鍋,狠狠吸了一口,說,『你猜猜當年我一天能撿多少鳥蛋?』

  『1000多斤,裝一船,你信不?』楊爺爺說,有時候往回運的途中就有毛茸茸的小鳥破殼而出了。

  『那日子,神仙一樣……』

  『現在不行嘍!鳥兒少了。』楊爺爺手指著窗外,『早年,這個季節一大早各種鳥叫聲吵得人根本睡不好覺。現在鳥不吵了,可覺也睡不著了。』

  『那水雞子(濕地裡一種常見的水鳥)我大概有十來年沒見著了。』

  楊爺爺吧嗒吧嗒抽著他的大煙袋,陷入了沈思。

  良久,楊爺爺又說話了。

  『話說回來,這地方的確不是人待的地方。』楊爺爺用水瓢從水缸裡舀了一瓢水,『你看這水,渾得像米湯,得沈淀兩天纔能喝。』

  記者接過楊爺爺的水瓢,喝了一口馬上又吐出來。這種從土井裡打上來的水有一股腥臭味,令人難以下咽。

  對於趙凱屯的人來說,一年四季當中冬季是最好過的,冬季有凍肉有白菜有土豆;夏季也好過,有自家種的各種蔬菜;唯獨春秋青黃不接的季節不好過,春季轉暖時冬儲的蔬菜霉爛了,秋季多種蔬菜已經罷園,由於沒電,冰箱派不上用場,這兩個季節的蔬菜無法儲存。村民們就把食物儲藏在菜窖裡,一般情況下,這種方式儲存的食物,蔬菜能保鮮七八天,肉食最多能保鮮三天。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