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8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但卻不是農業強省。黑龍江的農業,既是一個大產業,也是一個薄產業;既是一個基礎產業,也是一個脆弱產業;既是一個優勢突出的產業,也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產業。之所以薄、之所以弱、之所以落後,就因為我們的農業還更多的局限於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局限於初級產品的生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二十多年來,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粗放的小農經濟形式,已經使農業生產力釋放空間達到了極限,特別是近些年來我省糧食連年豐收,但高產低效、增產不增收問題也更加突出。我省農業發展的現實和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要求我們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和制度進行不斷的創新,找到一條使我省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發展之路,這條路就是農業產業化之路,也是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進一步提出,要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農業產業化提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中央的這些決策,對於我省更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就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推進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向農業產業化轉變,下大氣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首要的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這個鏈條中,能把『小農戶』與『大市場』、『小生產』和『大需求』聯系起來的,是龍頭企業;能把城市和鄉村、現代工業和落後農業聯結起來的,還是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推動農業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主角,龍頭企業的大小強弱,決定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走向,對農民增收致富、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強大拉動作用。『龍頭』企業抓好了,既可以加工農畜副產品,增加農業的綜合效益,又能推進農業的標准化、組織化、規模化生產,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還可以帶動農村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生活方式深刻變革,加快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步伐。
發展壯大龍頭企業,要從我省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我省的農業優勢,在農副產品、畜牧產品的深度加工增值上狠下功夫,在發展具有我省優勢的綠色食品和特色產品上狠下功夫,力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創出品牌,佔領市場,形成在國內甚至國際上能叫得響的農業產業化集群。要用足用好國家現行的相關政策,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節能減排和基地建設,探索采取建立擔保基金、擔保公司等方式,解決龍頭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健康發展。要充分學習借鑒一些兄弟省份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方面的經驗,深入研究靠龍頭企業帶農戶、促增收的政策措施和經營機制,積極探索符合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以產業化的大推進促農業發展的大跨越。要大力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照經濟運行規律來進行生產經營,大力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延長農副產品加工的產業鏈,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形成效應,形成競爭能力,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要完善經營和利益聯結機制。農業和農民是龍頭企業生存的土壤,龍頭企業必須與農業共發展,與農民共利益。基地建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沒有可靠的原料基地作保證,發展農業產業化就會落空。要以工業化理念指導和改造農業生產,將基地建設作為企業不斷開發產品和開拓市場的最可靠保證,共同提高企業和農民抗御市場風險能力。龍頭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與農民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化經營成果。要引導企業和農民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原料基地規模,保證企業原料供應,提高原料質量。要通過企業提供服務,吸引更多農民搞好標准化生產,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養殖業大戶,實行商品化生產。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要不斷加強組織制度的創新。組織化程度高是現代農業的根本特征,也是發展適應產業化要求的大生產的基本條件。要加強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組織和經營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積極探索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模式,加速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建立企業與農民生產經營對接的穩定機制。要提倡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股龍頭企業,運用經濟手段更加緊密地加強企業與農民的聯系,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共同提高。要強力推進地方與農墾合作共建,發揮農墾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破除門戶之見,打破區劃樊籬,加大合作共建力度,實現資源共用共享,形成農民增收、農場受益、地方發展的『三贏』局面,共同把黑龍江這塊大地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