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打開塵封的記憶,就在哈爾濱市民為哈市地鐵一號線工程開工而歡呼雀躍的時候,哈市人防辦的退休老乾部姜惠林向記者回顧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歲月,這就是哈市地鐵工程的前身、被稱為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工程的建設過程。
『7381』工程在哈爾濱人的印象裡是個人防工程,因為涉及國防機密一直不為人知。而事實上,這段工程又是涉及人數和單位最多的一個工程。『7381』工程有兩個特點:一是幾乎是全民參與的機密工程,雖然涉密卻牽扯面極廣,以至於我們隨便問起一個父輩,他可能就參與過某段施工;二是這個工程幾乎是全民參與義務獻工的結果——哈爾濱的68個機關單位同時上陣,平均一天投入14000多人,艱苦奮戰了三年時間,最終工程完成沒產生一分錢的勞務用工工資。姜惠林說:『憑的是什麼,憑的就是建設祖國的熱情。』
16日,『7381』指揮部的核心成員姜惠林老人帶領記者一起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往昔歲月。
『7381』工程就是為地鐵而建
據姜惠林老人介紹,『7381』工程大直街這一段,在地鐵工程開通之前曾被當做停放卡車的停車場用了幾十年,這一點不少哈爾濱人都知道。可你要問建這個工程的最初目的是什麼,十個人有九個人回答肯定是人防工程,也就是防空洞。其實,這樣的回答是不准確的,『如果單純建防空洞的話就沒有必要搞得這麼大』,實際上,這個工程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建地鐵。
1973年,姜惠林還是哈市政府的一個部門秘書。他清楚地記得,1973年1月1日,當時的哈市市委副書記呂其恩同志將哈市電業局黨委書記於佔幫和他請到了家裡,呂其恩對於佔幫說:『哈爾濱的戰備工程落後了,市委研究搞個平戰結合兩用工程,既是戰備工程,又是城市基礎建設工程,得趕快上馬。這項工程由我和張屏(副市長)同志負責掛帥,調你到市裡負責工程建設日常指揮工作。先成立籌備工作辦公室,你和伊景山(後來調到市房地局任黨委書記、局長)同志負責。籌備工作辦公室設在市政府大樓301室。』
『所說的城市基礎建設工程就是指地鐵。』姜惠林說。
當年的籌備辦先期工作人員只有6個,姜惠林負責秘書工作。
1973年5月,哈市領導調集吳家珍、王庭義、李成棟等工程建築專家一同調研哈爾濱平戰結合重點工程。他們結合哈爾濱市的具體情況,本著城市建設與人防工程建設結合、長遠規劃與近期修建地鐵結合的原則,提出了哈市修建兩條地下鐵道線路的方案。
姜惠林說:『當年的修建方案與現在的地鐵規劃的5條線還是有著較大的差距,當年的規劃是南北兩條線,而且是環線,大直街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據姜惠林介紹,當年,連地鐵運行的機車都選好了,用DK-3型電氣機車,這是一種長春產的機車,比現在的機車小一些。而且,隧道內每隔一公裡左右即設置車站一處。後來,工程停工留下了四個地鐵車站,分別為煙廠、博物館、鐵路局、西大橋,車站內部設有站臺、值班室、通風設備、廣播、廁所、泵房等設施,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每天1.4萬餘人走上工地
1973年9月12日,哈市革委會下發文件到各區、市直委辦局、中直省直企業、在哈大專院校,成立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地下鐵道工程指揮部,對外稱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7381』工程指揮部。
『為什麼叫「7381」工程呢?』姜惠林說,『因為成立指揮部的時間是1973年8月1日。』1974年,工程建了第一個試驗段,1975年,『7381』工程正式開始施工。
姜惠林說:『建這樣一個巨大的工程對哈爾濱的財力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工程造價僅材料費就達到1.5億元,這還是節省了勞務用工費用之後,再加上那時挖掘設備簡單,都是靠一鍬、一鎬挖出來的,其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
1973年冬季,當時的市委副書記、指揮部政委呂其恩和副市長、指揮部的總指揮張屏分別帶領著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到哈市郊區和阿城玉泉小嶺、平山及五常安家等地調研戰備材料基地建設,先後在阿城平山建成戰備采石廠,在五常安家建成沙場,在玉泉擴建水泥廠。
『但是鋼材依然成問題,勞務可以義務獻工,可是材料是由國家劃撥,尤其是鋼材,各地建設都需要,所以想搞到一些比較困難。』姜惠林說。這時,呂其恩想到了他的老戰友——撫順鋼鐵廠的廠長李大章。他親自寫信向撫鋼求助,很快鋼材的問題就解決了。在國家正常調撥指標之外,每年撫鋼支援『7381』工程千餘噸鋼材,為工程建設解決了困難。
1975年秋季,哈爾濱歷史上最大的義務獻工活動拉開了帷幕。哈市一輕局、二輕局、一商局、二商局、房地局、東安廠、一機廠、鍋爐廠、哈工業大學、哈師大、黑大等68個單位分別組成了分指揮部開上工地。本單位領導任分指揮部的指揮,單位職工義務獻工,每天在東西大直街的工地上義務獻工的人員多達1.4萬餘人。
哈電纜廠的張慶公老人曾參加過工程建設。他回憶說:『那時的工地真可用熱火朝天來形容,大直街整個變成了一個工地,插遍紅旗,廣播喇叭播放著革命歌曲給大家鼓勁,雖然每個人都大汗淋漓的,可沒有一個喊累。』
副書記為工人爭補助
工程正在進行中,一天,呂其恩突然把姜惠林叫到了家裡,對他說:『明天你去找兩個單位,要一個最好的,和一個最差的,咱們明天去看看。』
原來,工程指揮部一直在為施工進度的良莠不齊而發愁,想找到其中的原因,樹立幾個典型。
可第二天,呂其恩來到施工現場,看到工人的施工情景,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姜惠林先找了一個慢的典型,哈市服務局的施工現場。這個工地上的工人都是來自澡塘子、飯店、旅店、理發館等服務行業,工人本身體力就不好,一鎬下去就是個小土坑。但人家的施工乾勁特別高,男同志都光著膀子,而且耐力好,為趕進度減少休息的次數。呂其恩副書記看了看深受感動。
好的典型,姜惠林選了二輕局的施工段,這兒的工人原來就是乾體力活的,有勁,一鎬下去就能刨下一大塊土,看著工作面不斷向前推進,呂其恩高興了。
午休時,呂其恩與工人們攀談了起來。工人們說:『午飯就吃大餅子和咸菜,肉捨不得吃留給孩子,就這樣還是吃不好。』那時一個月普通工人也就賺三十多塊錢,工人乾體力活消耗大,飯量比平時大了不少。
聽了這話,呂副書記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籌劃給工人們發補助。
姜惠林說:『這個補助的標准是我設計的,平均每個人每月能增加12塊錢。』這個補助決定制定之後,各相關委辦局都簽了字,但卻壓在財政局遲遲沒有動靜。呂其恩副書記得知這個情況後,對財政局的作法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在他的督促下補助終於到位。
後來,『7381』工程還給參加獻工的各單位職工增發了糧票,並且各分指揮部還設立了食堂,食堂所用的牛羊豬肉都從南崗奮斗副食購買,據說伙食不錯。姜惠林說:『這些措施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施工進度增加,各單位的職工都踴躍報名參加人防工程施工。』
人防工程裡有一座四層『樓』
『人防工程裡還有一座四層小樓呢。』聊得興起,姜惠林老人講起了用沈井法在沙土層施工的趣事。據介紹,『7381』工程部分路段座落在沙土層上,因為經驗不足,再加上急躁冒進,曾在現在的秋林公司門前發生過一次塌方事故。
塌方之後無法在原地施工,總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一愁莫展。這時,有人聽說上海有一種『沈井』施工法效果很好,總指揮部立刻就派技術人員去取經。
據姜惠林介紹,所謂的沈井法就是在地面上建起了一個水泥的箱體,然後,將下面的泥土挖空,箱體自然就沈入地下。
『我們當時建的水泥沈井有四層樓高,佔地面積達到一千平方米,與一般的樓房不同之處就是沒窗戶,是全封閉的。』姜惠林說。當時許多老百姓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在大直街上建一座樓,會影響交通。可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眼看著這座樓越來越矮,到最後鑽入地下不見了蹤影。
姜惠林說,沈井施工法非常成功,『大樓』沈入地下後,頂部基本與地面持平,現在在大直街的地下工程裡,如果仔細觀察還能看到『水泥大樓』的痕跡。後來,上面的三層成為了秋林公司商服網點,下面一層為洞體通道。
哈爾濱是第三個建設地鐵工程的城市
『應該說「7381」工程是值得我們哈爾濱人驕傲的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哈市應該是繼北京和上海之後,第三個建設地鐵工程的城市。』姜惠林說。如果建設資金充足,哈爾濱的地鐵可能在1986年就已經通車了。
據介紹,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於哈爾濱的地鐵工程非常重視,鄧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分別於1978年和1977年親臨哈爾濱視察,鄧小平同志對『7381』工程的評價是:『一項宏偉工程,民心工程,為民造福的工程。』
1980年7月,全國地鐵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一致公認『7381』工程是一項高質量的地鐵工程。『當年全國各省市的領導紛至沓來,包括天津和廣州這些開通地鐵較早的城市都曾到哈爾濱來學習過經驗。』
『雖然在1977年大直街工程竣工後,因為資金問題,哈爾濱地鐵整體工程不得不在1981年停工,可是,當年的「7381」畢竟為地鐵工程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十多年之後,哈爾濱人終於能夠重圓地鐵夢了。』姜惠林說。
當年的『7381』工程停工後,姜惠林一直在哈市人防辦工作,現已退休。他說:『我當年在總指揮部是年齡最小的,現在熟知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少,我要不講,恐怕這段歷史就沒有人能知道了。』他告訴記者,之所以現在重提這些舊事,就是提醒人們,地鐵工程是哈爾濱幾代人奮斗的結果,不要忘記老一輩人為地鐵工程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