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5日訊 森工總局的同志告訴記者,通北林業局在黑龍江省森工林區40個林業局中屬於中等規模,它不是最富裕、也不是發展最迅猛的先鋒企業,但是通北林業局在天保工程實施10年間的發展、變化軌跡在眾多森工企業中卻極具代表性。通過這個縮影,我們可以看到天保工程是如何使森工林區擺脫『兩危』,初步實現了林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從哈爾濱出發往北行駛了近5個小時後,進入通北林業局的施業區。平整的白色路面兩旁鮮花、綠草搖曳生姿,一排排樓房掩映在盛夏濃綠的樹陰中。這裡就像一處清幽的世外桃源,用它的清新和寧靜拂去了我們的一路風塵。
通北林業局老職工告訴我們,隨著可采資源的枯竭,通北林業局在上世紀90年代曾有過極度困難的時期,那時候全局職工曾連續近40個月沒有開支,林區人心渙散,多次集體上訪。林業局基礎設施極差,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在萬般無奈中,很多人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10年後的今天,當年離家外出的1萬多名通北林業局職工和家屬幾乎全部遷回了故鄉。是什麼吸引了那些離家的通北人重新回到這個曾讓他們傷心的故鄉?10年間,通北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天的通北是充滿朝氣、日新月異的。
這裡的路,已經不是昔日的黃泥道,平坦的白色水泥路面不斷延展著,在不久的未來,它將通往每戶通北人的家門前;路旁,新建的樓房鱗次櫛比,商鋪比肩;美麗的森林公園讓林業職工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
沿著局部寬敞的街道前行,通北林業局第一小學壯觀的教學樓進入視野。正值暑假,學校裡很安靜。校長告訴我們,過去,林區職工的孩子都是在山裡上學,有的林場只有幾個孩子也要派一個老師到山裡去上課。2002年,林業局投資400萬元新建了3500平方米的教學樓,並逐步添置了微機,增設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等。2007年起,學校開始實行集中辦學,投資300多萬元,維修了宿捨和食堂,免收學生住宿費。孩子們終於走出山林,接受先進教育。
大變樣的還有通北林業局職工醫院。幾年間,林業局給這裡投入天保資金600多萬元,用於改善環境和增加新設備。如今這裡的門診量是改建前的十幾倍,有效解決了林區職工和附近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這兩年,林場職工的收入也在迅速增加。2007年,全局人均年收入達到了5000元,山上林場發展種養殖業的職工人均收入超萬元。
通北為啥會變?通北林業局局長孫福學說,是天保工程的實施給林業局擺脫危困奠定了基礎。通過安置職工和發放養老保險等措施,林區職工的人心穩定下來,同時工程還為林區發展注入了資金,使林區改變了多年延續的『獨木經濟』,為發展多種經濟和替代產業創造了條件。
從1997年起,通北林業局開展『以農養林』,大力開發耕地,解決了4萬多林業職工的吃飯問題;而通過發展家庭經濟、搞多種經營也帶富了一部分職工。招商引資,發展林產工業在解決林區職工就業的同時還延伸了林產工業的觸角。
通北林業局通過招商引資,發展了46家林產工業廠家,這裡的牙簽廠年產規模可達1500噸,成為亞洲最大的牙簽集散地;民營企業三星工藝火柴廠用廢棄的鋸末子生產出的壁爐專用工藝火柴外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局林產工業企業解決了7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在通北林業局,夏森林是有名的養牛大戶。他從1997年開始養牛,他養的牛以森林為家,吃林子裡的草,因為不需要人工飼養,養殖成本低。近幾年,通北林業局號召職工利用120萬畝的天然可牧草場,大力發展養殖業。截至去年底,全局共養牛1.6萬頭、羊1.7萬頭、豬1.7萬頭。
讓我們再看一組數字:10年間,天保工程共為通北林業局注入資金29771萬元;10年間,這裡的木材產量由原來的80000立方米調減到34783立方米,曾經幾近枯竭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培育;10年間這裡的人工林保存面積增加了10000多公頃,森林覆被率由1997年的53.2%提高到2007年的63.5%,森林資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現在,全局14個林場一個農場全部進入萬元林場行列。
背景
天保工程使國有林區擺脫『兩危』
10年間,國家和省向森工企業共投入天保工程資金187.74億元。這些資金主要被用於森林管護、職工一次性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補助以及政府和社會性支出補助。通過工程注入資金,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更新,一些長期困擾林區發展的社會問題得以逐步解決,並獲得了一定的資金發展新型替代產業。
到2007年,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落實面積達到890萬公頃。10年間,工程營造公益林10.7萬公頃,林區累計安置富餘職工233308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528128人,為促進林區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