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98年夏,國家林業局形成《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上報國務院,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是首批試點單位。『天保工程』實施10年來,我省森工林區累計減少木材產量2277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量約361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2.6%,增加的木材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計2359.6億元。自7月23日起,東北網記者歷時半月深入黑龍江省森工林區10個林業局進行采訪,從即日起陸續發出『「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
東北網8月5日訊 題:『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 通北林區的十年蛻變
孫景輝 張旭光 記者 高長利
步入通北林業局,一股蓬勃發展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一片片人工林充滿生機,林區群眾人人神采飛揚。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想起十年前的通北:林業經濟『獨木支橕』,可采資源幾近枯竭,企業發展步入窮途,職工生活難以為繼,萬餘人背景離鄉外出打工。
![]() |
面貌煥然一新的通北林業局第一小學。 |
『天保工程的實施為林業局擺脫危困奠定了基礎,通過安置職工和發放養老保險等措施,林區職工的人心穩定下來,同時工程還為林區發展注入了資金,使林區改變了多年延續的「獨木經濟」,為發展多種經濟和替代產業創造了條件。』通北林業局局長孫福學給出了答案。通北之變,令人驚喜,更讓人探究:變的『招兒』是什麼?『變的關鍵,主要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眼光不能死死盯在木頭上。』孫福學一語道破。
以農養林,興林富民。1997年,借助被確定為省級『以農養林』改革試驗區這一契機,通北林業局走出了求『變』的第一步。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開發耕地39.8萬畝,改造低窪易澇地塊;建立種子繁育基地;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提高職工農業技術。如今,通北林區田成方、路相通、溝相連、澇能排、旱能灌、低產變高產。
『以農養林』,不僅解決了通北4萬多人的吃飯問題,還保證了對林區92%的區域進行森林資源培育,使森林得以休養生息,總蓄積量由845萬立方米增加到1404萬立方米,十年增長559萬立方米。
『近期有糧解困,長遠有林發展』。通北林區人走出貧窮的步伐邁的堅定而紮實。
『靠山吃山』,多種經營,溫飽之後奔向小康路。十年來,通北林業局依托豐富的林下資源,大力發展山野菜、中草藥、食用菌、林蛙等產業。如今,『獨木支橕』的經濟格局逐漸被打破,多元化的林區經濟正在形成。2007年,多種經營產值已經佔到林區經濟的78%。
在林業局的倡導下,通北林區家庭經濟紅紅火火。林業局職工夏森林從1997年起開始養牛,他養的牛以森林為家,被稱為『森林牛』,市場上廣受歡迎。林業局120萬畝的天然可牧草場,為發展養殖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截至去年底,全局共養牛1.6萬頭、羊1.7萬頭、豬1.7萬頭。一大批和夏森林一樣的養殖大戶紛紛走上小康路。
招商引資,發展產業,木材資源過腹增值,富企強民。在社會主義新林區建設中,通北林業局找准了著力點。
![]() |
通北林業局小牙簽做成了大產業,年產牙簽6000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牙簽生產基地。 |
![]() |
三星火柴廠負責人劉兆奎展示壁爐火柴。 |
窮則變,變則通。10年間,天保工程共為通北林業局注入資金29771萬元;木材產量由80000立方米調減到34783立方米,幾近枯竭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培育;人工林保存面積增加了10000多公頃,森林覆被率由十年前的53.2%提高到63.5%,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
10年前,林業局職工於揚在17個月不開工資的情況下,無奈出走謀生。如今,看到家鄉巨變,感慨萬千,在網上創辦『通北吧』感言:『10年後,重返通北林業局,變化之大,超乎我的想象。我身在上海,每天感受著大都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完全沒想到,這種變化也會同步發生在我遙遠的故鄉——通北』。
通北之變,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數字和物質成果上,更體現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離開通北林業局時,落日的餘暉暖暖地照耀著林區大地,溫馨而愜意。林業局黨委書記王清文發出『明年再來通北看看』的邀請,日新月異的通北林區定會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