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個人合作建房艱難前行 開工尚無明確時間表
2008-08-13 16:06:3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任清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鄭州市的個人合作建房在質疑聲中『曲終人散』,這不禁讓市民對哈爾濱的合作建房的前景感到一絲擔懮。那麼,哈爾濱市的個人合作建房在沈寂了一段時間之後,現在走到了哪一步?接下來的前景會怎樣?會不會重蹈鄭州的覆轍呢?

  昨天,哈爾濱市個人合作建房的發起人葛建軍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與一開發商合作,並成功拿到土地,目前正在進行項目審批,什麼時候能夠審批下來還不好說,因此真正實現破土動工還沒有一個准確的時間表。另外,由葛建軍發起的冰城個人合作建房組織已成立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接下來的工作將會以開發公司的名義出現,這樣在操作程序上會更方便順暢。

  相關手續正在審批中

  據葛建軍介紹,從最初的醞釀,到去年4月的房展會打出『個人合作建房』的旗號,到身邊聚攏一批『忠實』的參與者,到考察土地,再到申報手續,前前後後已經近兩年的時間了,在此期間嘗到了不少酸甜苦辣。在個人合作建房組織成立之初,他們曾就『拿地』、跑手續、建房等問題研究了很多變通的辦法,包括與開發商合作、參與爛尾樓的拍賣等等,但最終都因資金、資質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流產』。他們曾經相中的一塊地如今已另有其主,這讓葛建軍等人多少感到有些遺憾和無奈。

  『我們一直在努力,但具體操作起來的難度遠遠出乎當初的想象。』不過,葛建軍仍然很樂觀,其一,規劃正在審批,就有希望,如果順利,年內『開槽』不是沒有可能;其二,參與合作建房的人一直對他很支持和信任,這讓他感到很欣慰,也有了動力;其三,合作建房引起各方關注,這本身就是件好事。

  注冊開發公司為集體謀利

  據葛建軍講,去年年初,哈爾濱市房價大約是建築面積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和國內一些城市比較,這個價格不是很高,但不少購房者已感受到高房價的巨大壓力,而合作建房將有可能打破高房價的『堅冰』,實現低房價的夢想,這無疑給很多打算買到便宜住房的市民帶來一線希望。有人預計,如果合作建房真正能夠實現,房價將會達到『市價』的八折,甚至七折。因此,葛建軍合作建房的大旗剛一豎起,就有超過2000人表達了關注、希望加入的願望,其中200多人成了合作建房的『鐵杆』支持者和參與者。

  按最初的設想,葛建軍希望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大家集資『拿地』,再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如果這種辦法行不通,就退一步,可以考慮與開發商進行合作。有人質疑這種方式不是真正的合作建房,而是變相『團購』,或者說是『定向開發』,葛建軍本人也承認,最初的做法有些超乎實際,還不是很成熟,有些想法看上去確實『涉嫌』團購,但團購也好,『定向開發』也罷,最終的目的都是一個,就是盡可能多地為合作者省錢,花較低的價格買到稱心的住房。葛建軍表示,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在合作中享受到了更低的房價。至於采取何種方式、別人怎麼說並不重要,自己也不是很在意。

  在摸索了近一年的時間後,葛建軍等人考慮注冊自己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大家一起來做股東,共同搞開發,共同受益。雖然也有人說,這麼做就成了房地產商搞開發,不再是『個人』合作建房,但葛建軍認為,自己不是在『作秀』,成立公司只是為了在一些審批程序上更合乎規定,更順暢,他們仍在為蓋自己的房子而努力忙活著。

  采訪中不少市民對『曲線救國』方式的個人合作建房表示認可。有市民說,對普通百姓來說,大家最終希望得到的是買便宜住房這個結果,而不是『自建』這個過程,因此,只要能讓大家住進滿意的房子,用什麼方式無關緊要。

  房價會比當初預想的高

  成功『拿地』是個人合作建房的一大難題,被稱為個人合作建房的『攔路虎』。據葛建軍講,目前,他們成立的開發公司已經拿到了工商執照,其他手續還在審批中。而與一家開發公司的合作也很順利,建房項目已確定在二環內香坊區的某地,該地段已實現了淨地。葛建軍講,與開發商合作可以少走不少彎路,而且開發商已拿到了土地,這樣合作建房者不用再考慮『拿地』這一難題,省下不少時間,風險也會小很多。目前,住房建設規劃正在報批中。因為參與者已知道了自己未來的房子要建在哪裡,因此很多合作者都與葛建軍保持熱線聯系,盼著自己給自己蓋的房子能早一點開工建設。葛建軍承認,由於前後運作了一年多的時間,原材料、人工成本等都在上漲,預計即使房子蓋好了,也要比最初預想的建築面積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價格多出很多。但葛建軍等人還比較樂觀,房子一旦建成,肯定要比周邊的房價便宜很多,這也是參與者們認可和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合作建房許多難題待解

  市經濟研究所房地產研究中心於佔成認為,國內不少城市都興起了個人合作建房熱,通過某種方式讓百姓買到低價的房子,這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但目前由於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存在著法律和監督盲點,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另外,個人合作建房團體是一個臨時聚合在一起的松散的組合,缺乏凝聚力和資金實力,大家對房地產專業領域都不會很熟悉,甚至一些人就是『門外漢』,只盼著買到便宜的房子,而對各種風險和困難估計不足,不夠充分,大家在一起能合作多久,合作到什麼程度,最終能否成功,在房子蓋好之前還都不好說。

  業內人士表示,花較少的錢,建自己希望擁有的房子,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願望,但是,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合作建房成功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個人合作建房面臨不少困難,比如資金、監管、拿地、社會資源等,可以說『問題一籮筐』。2003年,個人合作建房在全國一些城市悄然興起,但實際操作中都受到了資金、土地、政策等問題的束縛,雖然有的城市個人合作建房有所『突破』,但實質上仍是『團購』、變相商品房買賣、定向開發、『合作買房』等。另外,國家目前還沒有就合作建房形成一套規范、完善的法律法規,個人合作建房的發展是一個政策法規的盲區。對此,也有專家提醒,合作建房一旦在開發過程中出現問題,參與者的利益極易被侵犯,且得不到補償。而且,建設部有關官員就針對全國各地興起的個人合作建房明確表示,要警惕一些人打著合作建房的幌子搞非法集資。

  新聞鏈接:據了解,個人合作建房最早在2003年前後在國內悄然興起,但由於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且受到資金和土地等方面的限制,一直無法取得突破。哈爾濱市首個個人合作建房組織是去年3月成立的。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