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 8月的龍江大地,郁郁蔥蔥,風過處,谷滿稻香,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今年的糧食生產是在遭受嚴重春旱、農資大幅度漲價、個別糧食品種價格偏低、苗期低溫多雨寡照等多種不利因素交織情況下進行的,眼下的豐收景象實屬來之不易。』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按照農業部部署,年初我省即把高產創建作為糧食生產的主旋律,全面落實『十個一』工作要求,通過政策、技術、物質有機配合,綜合技術組裝配套,力求糧食生產實現新突破。正是在高產創建活動的帶動下,今年糧食生產不但克服了多種不利因素,奪取了春耕生產戰役全面勝利,還把各種作物都種在了豐產期,奪得了近年來最好的苗情。全省糧豆薯播種面積16482萬畝,比上年增加790.8萬畝,其中水稻3678萬畝,增加134.6萬畝;增幅列四大作物之首。
省市縣三級聯創目標800億斤
糧食高產創建活動是農業部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證糧食供給安全而在全國范圍搞的一項重大活動。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我省擔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而由於地處高緯度旱作農業區,糧食單產低,增產潛力大。因此,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對我省的意義更大。從一開始,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各級領導就高度重視創建活動,積極實施政府主導創建,實行省、市、縣三級聯創,全省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區同建。
為保證糧食高產創建工作順利實施,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發了《2008年全省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制定下發了《全省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考評工作辦法》,對創建工作實行指標量化管理,不達標的取消下年度創建資格。各地紛紛將創建工作由農業部門業務工作提昇到黨委、政府重點工作層面,定示范區、定面積、定產量、定獎懲。
春耕前,我省選擇了基礎好、群眾積極性高的39個縣(市、區),圍繞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五大主要糧食作物全面實施高產創建活動。從目前長勢看,全省2919萬畝高產創建面積平均畝產可比上年提高10%以上,增加糧食產量20億斤以上。如果後期沒有大的自然災害,通過高產創建帶動輻射,全省糧食總產可跨越800億斤新臺階,再創歷史新高。
高產模式托起豐收夢
為充分挖掘科技在創建工作中的潛力,我省將高產創建的主攻重點定位在加快技術創新,走內涵挖潛的創建路子。
玉米小壟密植、通透密植栽培,水稻旱育稀植標准化、新基質旱育秧、『三化一管』栽培,大豆窄行密植,『壟三』栽培,小麥『早高密』、『兩秋一密』栽培,馬鈴薯大壟密植栽培——五大糧食作物的十大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在創建中大顯身手。
依托農業科技共建、場縣共建、豐糧工程、科普之冬等載體,全省各地采取辦培訓班、專家講座、印發技術資料等多種有效形式,自上而下開展各作物高產技術培訓,使每個創建農戶都有一個掌握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的明白人。
全省各級共成立專家組和技術指導組465個,其中省級抽調35名專家組成五大作物高產創建專家指導組,建立了首席專家負責制,巡回指導。每一塊高產創建田都有技術負責人,全程為高產創建提供技術指導服務。這些專家在春播抗旱保種、5月苗期戰低溫、7月下旬防水稻冷害病害三個關鍵時段,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奪取三大戰役勝利,確保了高產創建作物生產安全。
在各級政府和農業戰線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各創建示范縣、鄉、村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其中優質專用品種率達到9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75.3%,創建區畝肥料投入比非創建區提高15%以上。
得力措施換來豐碩成果。今年全省水稻首次實現了不育5月苗、不插6月秧,各種作物都種在了豐產期;糧食生產標准質量為近年來最高。同時,還湧現出玉米通透密植噸田建設、玉米覆膜及膜下滴灌、水稻兩段式育苗和缽體育苗擺栽、大豆平播壟管窄行密植等一大批創高產典型群體。
多渠道投入助規模創建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也是實施高產創建的主體。為激發調動農民參與高產創建的積極性,我省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激發和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在3月底前,全省五大糧食作物高產創建面積就全部落實到農戶和地塊;首批4項80多億元的補貼資金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中央新增的補貼資金和其它各項農業專項也做到了及時發放。省財政還專門安排了500萬元糧食高產創建工作經費,重點用於糧食高產創建核心區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高產創建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各創建縣采取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等辦法,大力發展高產創建專業鄉、專業村;最大限度地挖掘財政支農資金潛力,在新技術推廣、抗旱水源工程、水稻大棚建設等方面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涉農金融部門調整存量,擴大增量,努力增加信貸規模,優先支持各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縣。各創建縣組織和動員各級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墊付、賒銷生產資料等形式,加大對高產創建基地的扶持力度。
據統計,全省各地共培育高產創建專業鄉、村176個,一些鄉村還實現了整鄉整村推進;千畝以上連片規模創建區達1483個,其中萬畝以上集中連片高產創建區達到840個;市縣財政共投入高產創建資金5.45億元;涉農金融部門投入購買農機具、抗旱水源井建設等高產創建資金達到1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