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 近日,市民劉強(化名)在家人陪同下走進市第一專科醫院。一年多來,劉強的『怪異』行為令家人痛苦不堪。劉強家住道裡區新陽路附近,他每天都讓妻子陪著自己從新陽路一路數樹到公路大橋,而且一旦數錯就要從頭再來。劉強自己也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對,但卻無法控制自己。市第一專科醫院確診劉強患上嚴重的強迫癥。強迫癥是一種治愈率只有5%-10%的精神癥疾病,是精神殘疾的一種,在世界衛生組織評估的『10種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中排行第九。
盡管像劉強這樣的強迫癥在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為1%,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卻處處存在著有強迫傾向的人。比如,下樓後突然不能確認自家防盜門是否鎖好,於是返回檢查;總把手機拿在手裡,生怕漏掉重要電話和短信……這樣的『心病』,很多都市人都有過。據心理專家粗略統計,在普通人群中,兩成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心理障礙問題,已成為越來越多人們心底的『暗疾』。目前,有強迫傾向的『病人』,就診率佔心理門診的10%左右。
市第一專科醫院張聰沛院長告訴記者,每年他都會接診幾十例強迫癥患者。這些患者給自身和家庭帶來的痛苦不亞於精神病。有些強迫癥的患者洗手能洗到破皮,來回檢查家裡的門窗、水、電、煤氣N次,反復上下樓幾十次。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成為精神上有殘疾的人。強迫癥並不是一下子爆發出來的,發病前是有預兆的,是從強迫傾向開始,一步步發展成強迫癥。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強迫傾向的人卻非常多。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解很容易導致強迫癥的發生。
『強迫癥』患者舉動怪異很痛苦
記者在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了解到以下一些典型的強迫癥患者病例。雖然記者無法理解這些人為什麼會做出怪異的舉動,但是得了強迫癥的患者卻是極端痛苦的。
小倩(化名)是個15歲的女孩,父母對她的要求非常高,她自己也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從上中學開始,她就總覺得自己的衣服穿不好,所以每天早上起來用半個小時穿衣服,並不是她穿衣服慢,而是每次穿完衣服,她總覺得自己沒穿好,就脫下來重新再穿。反反復復數次。家裡人開始並沒在意,就以為姑娘大了,知道美了。可這種情形越來越嚴重,穿衣時間從半小時、1小時、2小時……後來小倩的脾氣越來越大,看什麼都不順眼,出現焦慮,直到有一天,小倩拒絕再穿衣了,赤條條地躺在被窩裡不出來,再也無法上學,纔到醫院就診。無獨有偶,21歲的大學生林林(化名),從小到大都是個出類拔萃的好學生,對自己非常苛求的她終於如願考入黑龍江省一所名牌大學。但大二之後,她開始走讀,說是在學校洗澡不方便。此後,林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而且洗澡時間越來越長,最後不洗4個小時以上不出來。林林和她的父母萬萬沒想到,林林的這種行為竟是強迫癥。
張先生是某單位的處級乾部,工作壓力非常大,不知從何時起,他必須數雙數上床纔能入眠。自從得了這種『病』後,張先生每天都來來回回在床邊走,可是無論他怎麼走到床邊都不是雙數,只有重頭來。每天必走到後半夜再也走不動時,數到床邊必是雙數,纔可安心睡覺。這種怪『病』折磨得他工作提不起精神,生活沒有興趣,家庭關系越來越緊張。
追根溯源全都屬於『時尚病』
生活在都市裡,相信沒人敢說自己的生活能離得開手機、電腦或互聯網,這些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和傳播手段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方便,但給職場人士帶來了新的困擾。他們容易出現焦躁、恐慌,甚至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癥狀。特別是一些長期生活在大量信息中的人們,如記者、業務員、廣告員尤其容易患上『信息強迫癥』、『網絡綜合征』、『手機強迫征』。這些『時尚病』不能不說是社會進步的一種代價。
汪先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在機器啟動的同時如廁洗漱,然後,端著早餐坐到電腦前,邊吃早餐邊握著鼠標,眼睛緊緊盯著屏幕,不斷翻看行業相關新聞及收發郵件。汪先生這種看似提高工作效率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強迫癥』的典型癥狀。他對網絡的海量信息有大量需求而產生了過度依賴,沈迷於各類工作或生活所需的網絡信息瀏覽、下載及分析,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張小姐在生活中時常把手機攥在手裡或揣在貼身的衣兜裡,就怕漏掉什麼電話或短信;逛街時也要時不時拿起背包,因仿佛聽見手機在響或振動,但反復檢查其實並沒電話打入,生怕遺漏重要來電或短信。她甚至連睡覺的時候,經常隱約聽到手機鈴響,醒來查看根本沒有電話打入。張小姐的這種困擾許多人都有,被稱為『手機幻聽』。股民楊小姐在上班期間不停地瀏覽專業網站,生怕漏了重要信息,不停地察看買盤賣盤,收聽股評人士的分析,即便是收盤了,也一遍又一遍將炒股軟件打開,分析好幾次,經常做和股票相關的夢。她得了『炒股強迫癥』。在當代社會中,許多都市人都患上了『時尚病』。受『時尚病』折磨的職場人士,由於精神緊張,會出現持續疲勞、渾身繃緊感、疼痛不適增多、記憶力差、無法集中精力、胃口差、睡差以及性欲減退等癥狀。
乾什麼事都過分追求完美也不好
一個人,凡事盡職盡責、盡善盡美,這不是過錯,而是有責任心有理想的表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這往往是一個人成功的開始。然而,如果過分追求完美,超過合理限度,則容易因為過大的心理壓力,引起情緒疾病。
王小姐幾年前下海經商後,公司效益一直不錯,但她卻高興不起來。每次出門,她都要反復看抽屜是否鎖好,門窗是否關好,電腦是否放好,簽文件時秘書要反復拿回來幾次確認,要求辦公室沒有任何灰塵,有東西掉在地上,都會情緒激動,常常莫名其妙對家人發火,在和客戶的交談中,也總認為對方不可靠。盡管她也經常提醒自己,卻無法控制自己。經診斷,王小姐是輕微的『強迫癥』,誘因是其所處的工作環境壓力大,市場淘汰隨時存在。王小姐為了獲得社會認可和實現自我價值,就制定了較高的目標來約束和激勵自己,於是就出現了強迫癥狀。
市第一專科醫院張聰沛院長認為,過於追求完美、長期機械工作、壓力過大令都市人強迫癥發病率不斷昇高。在目前哈爾濱市接診的強迫癥或強迫傾向人群來看,白領階層是主要患者群。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狀態。如一些企業高管、銀行職員、會計、秘書、醫生等機械性、壓力大的職業容易引發從業者出現強迫癥狀。這些人凡事追求完美,他們所處的工作環境具有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特點,他們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內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且具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很容易產生強迫心理。這種狀態形成惡性循環,就可能造成強迫癥。為緩解焦慮恐懼他們就會產生諸如反復洗滌、反復檢查等強迫癥行為。同時,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女性強迫傾向的形態也更多樣化,比如『整容強迫癥』,一些女性整容成癮,對自己的容貌一味追求完美,一再整容;或是『瘦身強迫癥』,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不少女性總是對自己的身材一再挑剔。
別讓『強迫癥狀』變『強迫癥』
應該強調的是,出現強迫癥狀不一定就是強迫癥,後者是一種精神科疾病,多起病於青年、中年,在人群中的終生患病率約為1%-2%,75%的病例起病於30歲前。帶有強迫癥狀的常人與強迫癥患者的差別就在於,強迫癥狀的嚴重度(強迫癥狀出現的頻度、強度和持續時間),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衝突的程度。大多數有強迫癥狀的人都屬於強迫傾向,而非強迫癥。張聰沛分析說,壓力和焦慮是導致強迫傾向的兩大誘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強迫傾向。有許多到心理診所就診的人都懷疑自己得了強迫癥,而事實上強迫癥不是那麼容易得上的。做事認真、利索的人往往容易有此傾向。一些強迫傾向隨著工作一忙,或興趣點的轉移,不知不覺中就好了。但是,強迫傾向長期不梳理,恐懼心理又得以泛化,就有可能嚴重到強迫癥。而強迫癥的明顯特征要看『強迫』後的體驗。比如反復檢查關門後,心裡老想,乾嗎要關這麼多遍,自責並努力想控制而控制不住。另外,情緒或生理上出現不適,有煩躁、焦慮等狀況,持續時間久、內容多、強迫情況復雜的,建議先到醫院進行診斷。
專家稱,可以通過3個常見的問題進行篩查:是否反復出現一些讓你感到焦慮但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的想法,是否把東西都弄得非常乾淨或者頻繁洗手,是否過度地檢查東西。如果這三個問題中有一個問題是肯定的答案,那就存在強迫癥可能,應盡快向心理醫生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