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 努力為我省打造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提供基礎支橕,省國土資源廳近日提出,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出發點,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理,促進補充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相統一;堅持統籌謀劃,積極實施規模化工程,促進項目布局的相對集中;改進項目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和行業操作規范,積極探索建立權責利一致的項目管理新機制,全面提高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水平,形成穩定的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產出能力,為打造農業強省做貢獻。
省國土資源廳提出實施土地規模化工程的總體要求,努力促進全省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全面提檔昇級。重點堅持以基本農田土地整理、田間工程配套、中低產田改造、重點工程和大項目為主攻方向。在規劃布局上突出六個重點:
做好三江平原以防洪治澇和發展水田為重點的工程布局。土地整理項目要以防洪除澇為主,搞好田間配套,提高防洪除澇標准。同時結合三江平原地區水利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水田,利用後備資源多的優勢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做好松嫩平原北部以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的工程布局。土地整理要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止黑土退化為主,同時積極發展節水灌溉和解決抗旱水源,提高農田抗旱能力。
做好松嫩平原西部以治理風沙乾旱為重點的工程布局。土地開發整理要以解決建設抗旱灌溉水源為主,同時通過工程、生物等措施進行風沙、鹽鹼地治理,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做好松嫩平原中東部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為重點的工程布局。這一地區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土質肥沃,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土地整理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搞好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
做好山區丘陵地以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的工程布局。土地整理應因地制宜,開展綜合利用,發展多種經濟。坡耕地多的地區應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丘陵區的一些盆地,地勢平坦,水資源充足,應以發展水田為主。
做好重點礦區采礦跡地、災毀耕地和集中連片國有未利用地以土地復墾開發為重點的工程布局。結合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按照相應的開發建設規劃,有計劃地對礦區采礦跡地、災毀耕地和集中連片國有未利用地(耕地後備資源)等進行大力復墾和適度開發。最大限度地提高新增耕地比率,增強補充耕地能力。
新聞背景
新增耕地面積居全國之首
自2000年以來,我省共向國家爭取資金33億元,安排土地整理復墾項目342個,建設總規模達29.94萬公頃,新增耕地6.09萬公頃(折合91.35萬畝),新增耕地率達到20%,居全國之首,全省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8年來,我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為堅守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做出了貢獻,既為全省耕地總量實現動態超平衡提供有力支橕,又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項目區耕地質量和產出率明顯提昇,年糧食生產能力可增加20多億斤。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建設了一批示范田、樣板田,為今後農業生產發展確立了標准和方向;在整治『空心村』、改善農村居住條件、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