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體育
搜 索
射箭:15個人的運動 黑龍江省體育苗子難選的背後
2008-08-31 14:49:48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曹成珠

射箭運動員在訓練

  東北網8月31日訊 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乾。』而對於競技體育來說恰恰是反過來,小河無水也不行,小河無水大河也要乾。

  長久以來,由於對於群眾體育基礎的輕視,已經造成了基層梯隊這條小河越來越淺,基層建制的薄弱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專業運動項目的選材難。

  六分之一有梯隊

  8月21日,記者來到位於哈爾濱市郊的第三苗圃,行走在長長的林蔭路上,就能聽到清晰的『叭叭』的打靶聲。這裡就是包括射擊項目在內的省體工三隊所在地。

  中午,訓練中心的大院裡很靜,大院裡的人幾乎都在午休。正是奧運會比賽進行當中,有資格參加奧運的選手都在賽場上,而沒有資格參加的運動員暫時也沒有比賽的任務。然而,環顧大院的四周,記者卻分明能感覺到大賽來臨前的緊張氣氛。院子當中,是一座巨大的火炬的雕塑,紅色的火焰向天空盤旋,仿佛正在熊熊地燃燒,代表運動員蓬勃向上的拼搏精神。而隨處可見的條幅則激勵著運動員們在日常的訓練中隨時都要努力,不能松懈。在院牆上的一排大字『金牌是硬道理』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條幅足有半米高,紅底白字,十分醒目。

  訓練中心副主任孫曉明告訴記者,省體工三隊是個內部的叫法,正式的名稱應該叫射擊、自行車、擊劍訓練中心。中心包括6支運動隊,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個之外,還有射箭、皮劃艇、散打運動隊。

  『作為專業的運動隊,運動員的訓練就是按照比賽的時間而安排,一般以全運會為一個周期,全運會四年舉行一屆,我們的運動員要在四年內出成績。』孫曉明說。

  然而,有些運動的特點決定它的成長周期比較長,比如射擊,一個運動員從學習射擊到能上場比賽出成績,至少要十年。這就需要一個訓練和觀察的時間,光靠省隊的專業集訓肯定是難以完成。如果成長周期以十年算的話,至少一半的訓練工作實際上要在運動員被選拔到省專業隊前的基層梯隊——地市隊或者是業餘體校裡完成。

  『有梯隊和沒有梯隊肯定是不一樣。』孫曉明說,比如射擊,從梯隊選拔上來的運動員十二三歲開始訓練,十六七歲選上來已經訓練了許多年,再訓練幾年,二十幾歲就能出成績。而半路改行的隊員,十六七歲剛開始接觸射擊,出成績二十五六歲,等出成績的時候也快退役了。『關鍵是隊員也有個橫向的比較,同樣的年齡人家都出成績了,相比之下,他自己就沒有信心繼續練下去了。』

  『我們訓練中心總共6個項目,由於項目本身的特點以及群眾基礎的薄弱,只有一個射擊隊有基層梯隊,其他的運動隊都處於選材難的困境。』孫曉明說。

  據介紹,我國的體育戰略實行三級體制,國家隊下面有省隊,省隊下面是地市隊。而省體工三隊的六個競技項目中,只有射擊有地市隊,其他的五支隊伍均無梯隊。『射擊隊的基層梯隊也只是停留在地市一級,基層隊校和社會體育也很少,參加訓練的人數也不是很多。』

  那麼,為什麼省級運動隊下面會沒有梯隊呢?孫曉明副主任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歷史上的原因,歷史上成立項目時就沒有組建梯隊,現在要重新建立地市級運動隊,當地政府要增編,要重新建制和投入人員經費。地方政府不願意增加這個負擔。第二,運動項目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比較高。比如,自行車項目,需要高等級的公路,訓練一次需要開路車、壓道車、救護車,地方上往往做不到。還有氣候上的原因,比如皮劃艇,需要到南方去訓練。

  『說到底其實還是個經濟原因,這些項目可以統稱為俱樂部體育,俱樂部體育項目是個高投入的項目,單靠政府投資政府也承擔不起。如果群眾體育發展起來,老百姓自發參與,按照體育的發展規律辦事,組成單項的俱樂部,梯隊的問題想必迎刃而解。所以再往深裡說,也是一個群眾基礎的問題。』孫曉明說。

  自行車:

  孤獨騎行五十年

  今年奧運會,黑龍江自行車隊出了一個參加比賽的選手——孟浪。據說,這名參加公路大組比賽的女選手是我省50年第一個打入奧運會比賽的自行車運動員。這讓省自行車隊的教練曹成珠暫時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然而,當記者問起自行車隊後備人纔的問題時,曹教練卻立刻陷入了沈思。他說,他整不明白,中國是自行車大國,咋選個自行車運動員還這麼難。

  據介紹,自行車項目至今在地市一級沒有像樣的梯隊,選人一般要從速滑和田徑項目裡挑。曹教練給這種選材方式起了一名字叫『二手人纔』。『這樣的運動員裡當然也有優秀的,可是你拿他們和法、英、澳等國外的、從小就熱愛並接觸自行車的運動員去競爭,當然比不了。』

  據了解,我省的自行車運動建隊已經有了五十年的歷史。曹教練說,我省的自行車運動在5運會(1983年)之前還是強項,當年還獲得了金牌,但是梯隊建設的滯後和群眾體育的基礎薄弱讓這種優勢逐漸喪失。近年,我省的自行車項目又有抬頭的趨勢,但這也只是暫時的,『沒有梯隊,沒有群眾體育的基礎支持,發展自行車運動只能是一句空話。』

  射箭:

  15個人的運動

  21日,在射箭靶場,15名運動員正在緊張地進行訓練。他們是黑龍江射箭隊,也是全黑龍江僅有的15名射箭人口。

  據射箭隊領隊仲繼偉介紹,我省的射箭隊纔成立兩年的時間,目前的這些隊員多數都是從射擊、田徑等其他運動項目挖過來的。最初是40人,經過篩選勉勉強強挑出來15個。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編制,但就是選人不好選。』仲繼偉說,射箭隊至今還空著十幾個編制,要選運動員還得走從前的老路,到其他的項目中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沒有業餘隊就沒有競爭的環境,選上來的運動員手感不好,所以,我們寧可暫時先空著,等以後再想別的辦法。』

  據仲教練介紹,射箭運動梯隊建設滯後跟射箭運動訓練條件要求高有關系,不算靶場的建設費用,僅是一副弓箭的投入就要三四萬元。但這也不是主要原因,項目發展還是群眾體育基礎跟不上。『在南韓,射箭也是一項成本高昂的運動項目,但由於韓國人對於射箭運動的喜愛,使得這項運動群眾基礎雄厚,可以說是人纔輩出。』

  仲教練說,今年奧運會我國的射箭運動員取得優異的成績,表面上看好像我們的射箭水平已經趕超了韓國,而實際上,我國的選手今年的成績有偶然的成份在其中.從長遠看,我國的射箭水平很難超越韓國,因為我們從事射箭運動的人口基數太小,這幾乎是體育界的一致看法。

  柔道:

  曾經的記憶不堪回首

  今年52歲的王良原為國家柔道隊隊員,13歲參加專業訓練,1986年2月開始帶省隊,現任黑龍江省柔道隊的主教練。一輩子沒離開柔道的王教練,在選拔隊員方面有許多不堪回首的記憶。

  據王教練介紹,柔道運動在選材上要求很嚴,『選材選好了,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那時,我都是背著一個背包全省各地地跑,到省內的各學校選運動員。』發現了好苗子,王教練的辦法就是軟磨硬泡。我省的柔道名將董樹剛就是這樣被王教練挖回來的。

  董樹剛從事100公斤以上級柔道,身高一米九四,體重120公斤。1992年,雞西市舉辦一個舉重比賽,王教練前往觀摩,他一眼就看上了人高馬大的董樹剛。可是當時董樹剛只有14歲,在做家長工作的時候遇到了麻煩。

  董樹剛的家長心疼孩子,覺得練柔道太辛苦,王良教練第一次登門拜訪時吃了個閉門羹。第二天,王教練早早地就守在了董樹剛家門口。這次雖然見了面,但是王教練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對方就是不同意。最後,董樹剛的媽媽煩了,說,『孩子有肝病,等治好了病我給你送去』。王良趕緊接過話茬說:『你把孩子先交給我,我領他到哈爾濱的大醫院去檢查,有病我幫他治,沒病我就留下。』結果,經過檢查董樹剛什麼病都沒有,經過訓練很快他就成為黑龍江柔道隊的領軍人物。

  當然,王教練也有過下工夫不起作用,空手而歸的。

  舉重:靠一名運動員維持15年

  舉重是我省的傳統的項目,梯隊建設完善,然而,即使這樣舉重隊也遇到了選材的問題。

  省舉重隊的主教練劉洪倚說:『搞體育的一定要從興趣出發,熱愛體育和不熱愛體育人肯定不一樣,所以,現有的梯隊機制也不是最完善的,只有激發普通老百姓對舉重的熱愛,纔能使這項運動真正發展起來。』據劉教練介紹,我省的舉重人纔主要來自於農村,而現在的舉重運動已經走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運動水平低打不出成績。另一方面,打不出成績又沒人練』。

  『先不說成績怎麼樣,我們的舉重項目選材真的是很難。』劉洪倚教練說,亞洲舉重冠軍,我省著名運動員王海龍從1993年入隊至今29歲,已經在舉重臺上乾了15年,從85公斤級一直打到105公斤級,一直退不下來,『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吶』。

  劉教練認為,舉重運動還是很有群眾基礎的,群眾體育的健身器械許多都是從舉重運動中發展而來的,為什麼這樣一個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的項目會成為一個純粹的競技項目呢?

  劉教練認為,還是宣傳得不夠,普及工作做得不好,』純粹的競技目的把普通的老百姓拒之門外,也讓這個項目失去了發展的土壤』。劉教練說,今後舉重運動與健美結合起來,建立俱樂部的運行體制,有可能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