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夜幕》讓我們關注影視經濟 打造冰城城市名片
2008-09-04 10:02:0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配圖)

  東北網9月4日訊 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不僅讓哈爾濱的傳奇故事和傳奇英雄再次引起世人關注,也讓哈爾濱獨特建築和街景,通過導演趙寶剛唯美的鏡頭,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就像《五朵金花》之於雲南,《劉三姐》之於廣西,《上海灘》之於上海,《夜幕下的哈爾濱》也可以成為哈爾濱最浪漫的城市名片。它的熱播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品讀  哈爾濱的『混血』氣質最獨特

  《夜幕下的哈爾濱》整部劇都是在哈爾濱拍攝的,精益求精的趙寶剛,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哈爾濱拍得唯美而大氣,盡顯獨特的『混血氣質』,再現了當年哈爾濱的歷史風貌。省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莊鴻雁說:『有些觀眾看了《夜幕下的哈爾濱》感到不解,認為劇中反映的老哈爾濱過於洋氣和現代。其實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哈爾濱的建築與文化特色已經奠定,那就是以俄羅斯文化為基調、中外文化融合的城市建築與城市文化。反映在市民文化生活中,不論是飲食、服飾、語言、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均深受俄羅斯及歐洲文化的影響。哈爾濱市民說俄語,喝啤酒,吃西餐,看的是話劇、芭蕾舞和好萊塢同步大片,聽的是交響樂,跳的是探戈和華爾茲,出門乘洋馬車和出租汽車。尤其是服飾很洋氣,甚至超過了當時的上海。往往在巴黎流行的服裝,不出兩個月就能穿在哈爾濱姑娘的身上。可以說,《夜幕下的哈爾濱》讓全國觀眾了解了哈爾濱的歷史,領略了老哈爾濱的城市風情。』

  曾經來我省訪問的俄作協主席加尼切夫,就將哈爾濱贊為『最獨特的中國城市』。他說:『我們游覽這座城市時總有一種熟悉感,仿佛是走在西伯利亞的一個城市。同時,哈爾濱又是一個非常中國化、民族化的城市,這種中西合璧的氣質,讓她成為最獨特的中國城市之一。』

  反思  保護、修復老建築迫在眉睫

  曾經在哈爾濱拍攝了《紅色追擊令》的導演李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心裡一直有老哈爾濱情結,她不像上海那樣浮華,由於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她的氣質更加敦厚和質朴,城市的建築、街道,包括一些小小的咖啡館,都散發著一種朴素的藝術氣息。但是真正到這裡拍戲,我發覺哈爾濱與我想象中的還有差距,比如許多老建築被拆得七零八落,跟新建築的協調感很差;樹木、綠地和街心花園少得可憐;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一樓都變成了商店……通過鏡頭,我可以找回「老哈爾濱」的氣質和感覺,但是在現實中,她更像一鍋「東北燉菜」,而非人們想象中的帶有中國風情的西餐。』

  拍攝《夜幕下的哈爾濱》,趙寶剛遇到了同樣的難題,那就是很難在畫面中再現當年哈爾濱街區建築的完整性。因為除了中央大街和道外部分街道還保存完好,趙寶剛已經很難找到能遠景拍攝當年老哈爾濱風貌的外景了。即使中央大街,也只能拍攝部分外景和夜景。因為只要鏡頭高度超過三層樓,中央大街兩側的高層建築就會出現在畫面上,而且中央大街兩側的老建築雖然還在,但底層已被花花綠綠的牌匾和門面『開膛破肚』,門窗已塑鋼和鋁合金化,若拍攝細部就會失去歷史真實。所以無奈之下,趙寶剛只能拍攝夜景和局部。還有多次出現在鏡頭中的哈爾濱火車站,因為最具浪漫色彩的老哈爾濱火車站已化為烏有,《夜幕下的哈爾濱》劇只能以香坊火車站代之。盡管香坊火車站也是俄式老建築,但卻無法與老哈爾濱火車站同日而語。即使如今還『健在』的秋林,由於樓層的接高,整體環境的破壞,已不能在劇中再用。

  莊鴻雁說,哈爾濱要想保持自己的獨特性,首要任務就是加大保護和修復老建築的工作力度。


  倡議  開發《夜幕》旅游專線

  《夜幕下的哈爾濱》選擇我省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作為開發對象,為提高哈爾濱乃至我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董鴻揚說:『一部《喬家大院》帶動了山西旅游;《闖關東》的熱播讓我省和朱開山的老家山東省章丘同時打出了旅游牌;趙本山的《劉老根》同何慶魁的《聖水湖畔》,讓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龍泉山莊和查乾湖一度成為旅游熱點。如今,哈爾濱的機遇來了,我們應該開發《夜幕下的哈爾濱》旅游專線,將該劇拍攝的景點串聯起來,劇中的服裝、道具和部分場景應該保留。同時將該劇誕生的過程,從小說創作、到評書連播、再到話劇、影視劇的創作,還有哈爾濱的紅色歷史、小說人物原型以及拍攝花絮等等,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展覽,借鑒全國各地開發紅色旅游景點的成功經驗,打造《夜幕下的哈爾濱》精品旅游線路。在黑龍江,曾經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如馬佔山打響江橋抗戰第一槍,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李兆麟、趙一曼、趙尚志等英烈的抗日故事,『八女投江』的壯舉等等,都是我們應該開發的紅色旅游項目。』

  省社科院文學所副所長郭淑梅說:『從王剛的評書《夜幕下的哈爾濱》,到哈爾濱話劇院的經典話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再到趙寶剛的新版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人們的歡迎,取得了轟動效應,也讓我們看到了紅色經典的力量。我省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只要樹立精品意識,深入挖掘紅色寶藏,一定會創作出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都很強的黑龍江紅色影視作品。』

  展望  打造龍江影視文化產業鏈

  我省獨有的冰雪景觀資源和中西合璧的文化資源,已經彰顯出巨大的影視價值。如何利用影視資源宣傳黑龍江形象,同時把握由此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是急需我們探討的話題。我省文化學者劉邦厚曾經建議說:『有效開發利用我省的影視富礦,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影視拍攝基地。這方面,哈爾濱得天獨厚,我們可以將太陽島風情區上的俄羅斯風情小鎮作為影視拍攝基地,那裡有27棟原汁原味的俄羅斯老房子,在俄羅斯也極為罕見。此外太陽島上的其他景觀、哈爾濱市內的中央大街、果戈裡大街、索菲亞教堂、道外老房子等一些著名景觀,都可以作為這個影視基地的輻射點。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可以在哈爾濱市的周邊地區集中地建一些老哈爾濱的模擬建築和景觀,重現哈爾濱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的異域風情。這裡不僅能夠作為影視基地吸引更多劇組的到來,還可以作為旅游景點對外售票,為人們提供觀光、娛樂、餐飲等一條龍的服務,讓人們在這裡體味老哈爾濱人的生活和文化。

  或許,由於經濟實力的限制,政府不能進行大規模投入,建立黑龍江自己的影視基地。但我們不應該因此忽視影視文化的影響力,政府應該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當地大公司或省外力量創造我們的拍攝基地。省曲協秘書長孫靜波說:『一部大片的拍攝,就可以留下一個大規模的實景場地,這樣的場所可以成為永久外景,同時成為旅游業的一個景點,以後就會有一個綜合性的收益。我省應該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劇組到黑龍江,然後從影視拍攝的後勤生意著手,政府給予積極的引導,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吸引民間資本,應該是一種發展本省影視文化產業的方向。』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