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訊 神七發射昇空後,記者采訪了參與神七項目的哈工大材料學院特種容器設計與制造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王若維,聽他講述了北京航天城內不為人知的見聞。
在水槽中與太空中感覺一樣
據王若維介紹,為了完成出艙活動任務,航天員必須熟練掌握失重狀態下運動和作業的規律和技巧,需要在地面模擬的失重環境中進行大量的訓練。而復雜的出艙活動和作業只能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中進行。
據介紹,北京航天城內的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是亞洲最大的地面失重訓練水槽,為了保護航天員,水槽裡的水質非常好,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那麼,航天員如何在水槽中訓練呢?王若維說,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模擬失重的工作原理是浮力配平。航天員穿著水槽訓練航天服全部浸沒在水中,通過為航天員配重使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本身重力大小相等,重心和浮心盡可能一致,以達到中性浮力狀態。這時航天員會產生一種隨遇平衡的漂浮感,要往上浮的時候航天員只需吸一口氧,想往下沈就呼一口氣,憑借呼吸能夠像魚一樣在水中自由穿梭,其感受與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非常相似。載人航天艙外活動實踐表明,利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模擬失重環境對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訓練是最有效最逼真的方法。
航天員在水槽中『打太極』
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裡,航天員出艙活動訓練有哪些內容呢?王若維介紹說,承擔艙外活動任務的航天員需要在水槽中進行大量的失重環境模擬訓練、演練並熟練掌握出艙活動作業程序,體驗失重狀態下的漂浮感,掌握失重狀態下運動的協調性以及姿態控制、空間運動、空間操作、運送貨物和維修作業等活動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移動、轉身、開閉艙門、操作設備等。
至於為什麼在太空行走時航天員用的是『慢動作』,王若維解釋,太空中沒有阻力,運動過大會導致航天員『飛走』,而在水槽中運動過大、過快還會受到水的阻力,所以航天員在水槽中的訓練全部都是『打太極』。
『「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槽體是哈工大承擔國家重點工程的又一項傑出作品,我們項目組代表學校完成了任務,看到航天員在水槽裡圓滿完成訓練任務,心裡非常高興。我們期待著航天員出艙的那一天,那時候我們會更加高興的。』王若維說。
每次見面翟志剛都很累
由於航天員在北京航天城訓練,因此對王若維來說,無數人想見而見不到的那些航天英雄,他卻能經常見到,這不能不說令人萬分羡慕。
王若維說,自己的確經常見到翟志剛他們,他還和翟志剛是好朋友。『不過每次見到翟志剛,他都顯得非常累。』據王若維介紹,『艙外航天服低壓試驗艙』能夠在地面模擬出一個高真空、超低溫的空間環境。『艙外航天服』在組裝制造的各個階段,要無數次的進行空間環境試驗,太空出艙航天員也要多次身著艙外航天服進入低壓試驗艙進行試驗和訓練。所以說,對於航天員的體力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有時看見翟志剛是靠在門口說話的,訓練是很耗費體力的,一上午下來肯定都累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