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經濟旅游圖片
搜 索
黑河:兩代記者見證從憑票供應到超市自選
2008-10-12 06:41:48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邱祥林 邱齊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2日訊 2008年,當人們感嘆改革開放30年生活提高的同時,可曾憶起,昔日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物資緊缺,一些商品憑票證供應。當時糧食供應根據職業和工種不同,確定每人每月定量,從10-20公斤不等。此外,買糧時需持購糧證,買煤、布料等生活必需品也要憑票。瓶酒、木耳、花生、小雞、魚類等只有年、節纔能憑票供應……

1978年12月28日,人們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清早就擁堵到黑河市第三百貨商店門前,等待購買憑票供應的每戶兩瓶玉泉二?酒。
當時供應的商品少的可憐
這是邱家收藏的當年市場憑票供應的地方糧票和煤票。

  1978年12月28日,快過新年了,愛人叫我去黑河市第三百貨商店(當地最大的商店),購買憑票供應的兩瓶玉泉酒。當時,天氣特別冷,飄了一陣零星小雪,商店還沒有開門,已經有很多人擁堵在那裡。8時許,大門剛打開一條縫,秩序突然亂了,搶購的人們爬上鐵門……職業的使命感,我掏出相機連拍了3張。眾所周知這種『抹黑』的照片當時是不能見報的,無奈中我只好把瘋狂搶購的場景,封存在自己的檔案中和難忘的記憶裡。


   黑河市原是只有5萬人口的邊城小鎮,是老少邊窮地區之一。三中全會後的10年中,該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商品供應好轉。1986年逐步取消了票證供應,我又拍了這幅照片。

  邊城黑河市與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 1984年這裡率先打開國門,兩國恢復發展邊境貿易,先後建立大黑河島中俄互市貿易區,興辦俄羅斯商品一條街,開發獨具特色的跨國旅游產業,闢建黑河市邊境經濟合作區,黑河市地方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年後的1998年春節前,記者第三次光顧三商店看到,食品櫃臺已成為小自選商場

  改革開放20年後的1998年,我再次來到黑河市第三百貨商店,看到白酒櫃臺已經變成了小超市,敞開供給,僅酒類產品就達100多種。我當即跟蹤拍攝了酒類小超市的照片,並用對比的方法,以《從憑票到自選》為題,在報刊上發表。先後被《中國商報》、《經濟報》等多家報刊和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轉載。


   邱祥林2004年退休,學新聞攝影專業的兒子邱齊龍子承父業,繼續跟蹤采訪。

2005年12月10日,黑河華富商城向中外客商敞開了大門。
2008年春節前,持免簽證來華富商城購物的俄羅斯游客最多時每天達4000多人次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2004年,黑河市中俄邊民互市貿易區的范圍由大黑河島擴大到市區15平方公裡後,中俄雙方提出共建『兩國一城』戰略,攜手共進、互利雙贏。進一步開放給黑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經濟邁上新臺階。 2005年,在俄羅斯成功創業的華富集團拓展國內市場,投資一億四千萬,購買了以黑河第三百貨商店為中心的商業黃金地段,首先建起了5萬平米華富商城,比原來的第三百貨商店大了50倍,這個集超級市場和百貨、餐飲為一體的五層商廈,成為黑河市最大的零售航母。在華富開業慶典時邱齊龍跟蹤拍攝了這幅照片。

  改革開放30年的2008年,持免簽證來黑河華富商城購物的俄羅斯游客出現高峰,最多時每天達4000多人次。春節前,記者邱齊龍來到這裡采訪,商城內部預示『年年有餘、繁榮發展』的裝飾品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氣氛。五層樓內供應的各種商品達2萬餘種,這裡已成為商品的集散地和中俄邊民的購物中心。

  改革開放30年中,我們兩代記者抓住這一題材,始終跟蹤采訪,見證並記錄了從票證時代到超市自選的轉變,折射出黑河市乃至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變化。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