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訊 黑龍江省是資源大省,也是人纔大省,伴隨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培養和聚集了大批優秀人纔。據統計,黑龍江省人纔資源總量達266.7萬人,平均每萬人口中的人纔達到699人;專業技術人纔總量132.6萬人,其中高級職務人員8.4萬人。特別在石油開采、飛機制造、工業機器人、大型連鑄連軋設備、大型發電機組等技術領域,具有一批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有的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的人纔。此外,還有120多萬技能人纔。與其他省市相比,黑龍江省人纔存量具有一定的優勢。
黑龍江省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又有人纔資源優勢,但為什麼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呢?
問題:近20年黑龍江省人纔外流15萬多人,最近幾年甚至出現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中心集體南遷的現象。結構不合理、體制不活、機制不順、環境需改善。
省人事廳廳長段餘應認為,從人纔資源的角度看,黑龍江省人纔資源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適應。如傳統專業人纔多,新型行業人纔少,教育、衛生類專業技術人員佔全省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36.3%,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高新技術人纔和復合型創新人纔整體性短缺,農業、信息通訊、金融保險、法律等行業人纔不足。國有單位人纔多,民營組織人纔少,89%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在國有單位;一般人纔多,高層次人纔少,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佔專業技術人纔總數的19.5%,高級人纔比例只佔6.3%。高層次人纔中年紀大的多,中青年少。『由於結構不合理,致使人纔利用率不高,並出現人纔缺乏與相對過剩並存的現象。』與此同時,人纔管理體制和機制束縛著人纔作用的發揮。黑龍江省高層次人纔主要集中在中直、省直和軍隊系統所屬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中。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產學研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優秀人纔脫穎而出的機制沒有形成。人纔『部門所有制』和『職務終身制』尚未完全打破,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人纔資源的整體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段餘應談到,黑龍江省人纔成長發展的環境也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種種原因造成黑龍江省人纔流失較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黑龍江省人纔外流15萬多人,2000年以來,中小學骨乾教師就外流1000多人。其他專業領域,每年有200多名副高職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外流。每年考到外省院校的學生近萬人,畢業回省的不足三分之一。最近幾年甚至出現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中心集體南遷的現象。
出路:要從調整人纔結構、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優化人纔成長與發展環境入手。努力打造與全面振興相適應、龍江特色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北疆人纔大省,構建『人纔興安嶺』。
段餘應表示,省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要把人纔資源優勢發揮好,為加快發展提供智力支橕。各級人事部門要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在人纔隊伍建設、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人纔環境的優化上邁出更新步伐。
具體來說,一是堅持『三個圍繞』,大力統籌整合人纔資源,圍繞黑龍江省優勢產業和未來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圍繞能夠帶動全省產業昇級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圍繞對區域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加強對人纔資源的統籌整合,力爭在哈大齊工業走廊、東部煤電化基地、沿邊開放帶等領域和現代農業、新興服務業、低碳經濟等產業人纔隊伍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二是按照『四有』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治上有位、經濟上有酬、社會上有名、工作上有為』的要求,在人員任用、獎勵、工資、職稱、退休等政策上進一步加強研究探索,完善相關措施。三是完善人纔服務體系,創造穩定吸引人纔的比較優勢,以公開透明、便捷高效、優質規范為目標,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纔的社會氛圍。四是健全人事調控機制,進一步服務好軍轉乾部和大學生等人纔群體。
在談到深化改革,努力建設有利於人纔成長和作用發揮的體制與機制問題時,段餘應表示,今後幾年必須打好幾個改革攻堅戰:全面推開事業單位綜合配套改革,按照搞活、規范和發展的思路,整合事業資源,推進管理體制、投入機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充分調動各類人纔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滿足人纔群眾對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公益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此外,還要抓好以實施公務員法為主要內容的機關人事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職稱制度改革等,逐步建立科學化的人纔評價體系,為人纔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