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訊 亞布力大鍋盔山早已抹上一層秋色,眼下正從『五花』轉向泛黃,並愈發深重了。在山間處,豎立著巨型『滑梯』式建築物,這就是新修建的大冬會跳臺滑雪場地。據了解,工程正在抓緊時間收尾,場地的『眉目』已變得甚是清晰。
嚴格遵守承諾 工程項目上馬
我國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跳臺滑雪訓練的,比歐美國家落後了幾十年。1986年,在黑龍江省亞布力滑雪場舉行的全國高山滑雪比賽中,新附設了跳臺滑雪項目。當時,臨時搭建了一個依山坡而建的很小的跳臺,幾名選手進行嘗試性比賽,整體水准可想而知。1987年,這個項目被國家體委列為第六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該賽會承辦城市吉林新建了一個有模有樣的跳臺滑雪場地,參加此次比賽的是清一色吉林省選手。
1989年,黑龍江省為迎接在哈爾濱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在亞布力滑雪場新建了一個K90米級的滑雪跳臺,這是我國第一座達到競技標准的滑雪跳臺。
這個跳臺滑雪場地經過不斷完善而走上正規。1995年,該場地順利通過了國際雪聯(FIS)的認證,並獲得其頒發的證書。1996年,這個跳臺滑雪場地還承擔了第三屆亞冬會賽事,並大獲成功。
在哈爾濱申辦此屆大冬會時,就曾向國際大體聯做出新建和改造跳臺滑雪(也稱跳雪)場地的承諾。當哈爾濱大冬會進入緊張籌備階段時,這個工程項目立即上馬,還在網上發布了招投標信息。確定施工單位後,建設工地立即變得熱鬧起來……
修建跳雪場地 標准接軌國際
根據計劃,黑龍江省首先對原有的K90米級跳臺滑雪場地進行昇級改造;然後按照國際雪聯的相關標准,自行設計建造世界最高標准的K125米級的跳臺滑雪場地。
K90米級跳臺滑雪場地位於亞布力滑雪場西南部1公裡處,設有一條760米長的單人吊椅式索道,並配有運動員休息室、辦公樓、裁判員工作樓,是一個標准國際比賽場地。
前幾年,國際雪聯對K90米級跳臺滑雪場地技術參數進行了修正,因此這次改造這個場地,嚴格按照國際雪聯場地要求進行了技術調整和修正。主要工作是將該場地原助滑道30度坡度、著陸坡K點35.5度坡度,停止區110米長度進行了修訂,使其技術參數全面昇級。亞布力滑雪場副場長周軼雲對記者說,目前這個場地已可投入使用。
遠遠望去,正在進行收尾工程的K125米級的跳臺滑雪場地,明顯比它的『小弟弟』K90米級跳臺滑雪場地要『高大威猛』一些。
據介紹,這個場地總佔地面積為2.76萬平方米,其中建設內容包括:一是長120米、寬7米、坡度為31至33度的助滑道;二是長120米、寬25米、坡度8至38度的鋼架結構的著陸坡;三是長81米、寬31至33米的鋼混結構過渡區;四是總建築面積150平方米、5層鋼混結構的裁判塔;五是面積為40平方米的鋼混結構教練臺;六是建築面積為260平方米、鋼混結構的運動員休息室和器材修整室。
這個新建場地主要技術參數為:助滑道坡度為31度,著陸坡K點坡度為37度,停止區長度120米,這些數據完全符合國際雪聯技術規定。
以往冬季奧運會跳雪為K70米級臺和K90米級臺兩項比賽。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季奧運會取消了K70米級臺,而改為K90米級臺和120米級臺,在1964年以前的8次冬季奧運會中,由於跳臺規格不統一,只能以主辦國的跳臺為准進行比賽。從1964年的第九屆冬奧會開始,國際滑雪聯合會明確規定了跳雪比賽的跳臺級別。
值得了解的是,K90米級臺和K120米級臺,並不是指跳臺本身的高度,而是指跳臺的性能。助滑道坡度大而長,從而使運動員下滑速度加大,跳飛距離自然會更遠些。
|
圖為國際大體聯日前在亞布力滑雪場視察大冬會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