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省文史館李興盛:願為龍江文化歷史人樹碑立傳
2008-12-05 11:14: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人纔強省戰略和中央、省委關於人纔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培養選拔一大批宣傳文化領域的優秀人纔,為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纔保證,省委宣傳部決定授予17名老同志『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從11月30日起,本網陸續推出17名老同志的先進事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廣大宣傳文化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質、精湛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東北網12月4日訊 題:壯心猶未已,風雨正兼程——記我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李興盛

  東北網記者 朱丹鈺

  李興盛先生,面容清臞,身材瘦削,身居陋室,學貫古今。某日,一杯清茶,聽先生談史論道至暮藹初起。

  先生自幼酷愛古典文學,四、五年級起讀《三國演義》,中學時期猶愛唐詩宋詞。後入哈爾濱師范大學習中文,身體不佳休學後考入黑龍江大學,仍習中文。

  李興盛大學時期,正值祖國江山一片紅,先生埋首書海,兩耳不聞窗外事,盡情徜徉於古典文學的海洋之中。驀然間,兩個人和兩部書改變了他的一生。

  大學期間,李興盛讀到了謝國楨先生的《晚明史籍考》和柳亞子先生的《懷舊集》,這兩部書寫南明歷史的書引起了李興盛的極大興趣,於是,他開始研究南明歷史,並在大學期間先後寫就《李錦傳》、《李來亨傳》和《李定國紀年》三部關於南明人物的歷史傳記。由於種種原因,這三本書並未出版,但無疑是李興盛棄文就史的發端。

  書中故人

  1978年,李興盛進入黑龍江省社科院工作,重點研究地方歷史文化,兩年後,他再次讀到謝國楨先生的一部著作——《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這部書中的一個名字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時人譽為江左三鳳凰之一的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多年來埋頭古典文學之中的李興盛對吳兆騫偏愛有佳,曾為此人寫就四部著作,相關文章十多篇。李興盛多次通讀《明實錄》,發現曾被流放到遼東的文人很多,聯想到自己的研究課題,猛然間,他覺得自己的研究方向應該轉向流人文化和流人歷史,不為別的,只為了那一個個書中的故人。

  手抄資料

  重新確定了研究方向的李興盛馬上出門了。黑龍江當地的流人歷史資料太匱乏了,他不停奔走於大江南北,從一摞摞的繕本中搜索著自己需要的資料。李興盛說,有時候整本書翻下來,一點自己需要的都沒有,他不灰心,一旦查到了有用的東西,當時的心情簡直可以用心喜若狂來形容。資料查到了,但絕大多數不許影印,李興盛便動手逐字謄寫……

  清代桐城派詩人很多曾流放黑龍江,李興盛幾下江南手抄筆錄,挖掘到了失傳三百餘年的由流人撰寫的黑龍江第一部詩集《何陋居集》、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第一部山水志《寧古塔山水記》,並整理出版,使之重見天日。


 

  著書立說

  1990年冬,李興盛的《東北流人史》出版,31萬字,獲得當年中國圖書獎二等獎,十年辛苦終有回報。又五年,110萬字的《中國流人史》出版,至此,先生開創了流人史研究的新體系。但李興盛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回顧自己的研究生涯的同時,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中國歷代流人傳播了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流人文化,是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而當時國內還沒有人提出流人文化的概念,為此,先生繼續走上自己的研究之路,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流人史與流人文化論集》出版。

  在致力於流人史與流人文化研究的同時,李興盛還主持編纂了黑龍江地方文獻叢書《黑水叢書》第四至十一卷,第十二卷正在編纂中。這是我省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整理、搶救地方文獻,很多珍貴的地方文獻得以出版,重見天日。

  三個願望

  李興盛說他有生之年有三個願望,一願能為歷代為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作出貢獻的人樹碑立傳,二願有關我省的珍貴的歷史文獻能被搜集回來,整理出版,三願能將流人史、流人文化形成學科,開枝散葉,創建流人學。李興盛自作一首小詩,其中兩句『壯心猶未已,風雨正兼程』或許正是他多年來醉心研究之路,一心著史的真實寫照。

  李興盛,1937年11月生於哈爾濱市。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優秀專家、省勞動模范與研究員;1992年10月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當年12月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著有專著《東北流人史》,主持編纂《黑龍江流寓文化與旅游文化叢書》。另有專著《邊塞詩人吳兆騫》,並主編《黑龍江歷代詩詞選》、《清實錄黑龍江史料摘抄》及黑龍江地方文獻叢書《黑水叢書》。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