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6日訊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始,文革期間曾被喚作『臭老九』的知識分子終於揚眉吐氣。從浪費人纔,到留住人纔,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時,曾有人借用一部京戲臺詞說:『「老九」不能走啊!』
在我省,吸引、留住、用好領軍型人纔,曾經成為省委常委會討論的議題;為了挽留一個人,我省在全國較早的出臺一種新的人事管理辦法——人纔共享。這個第一,不僅僅是為了平息某一個人的去留風波,深層次的內涵是對智力價值的認同和知識資本的重視。更是在『科教興省』的大環境裡纔能產生的創舉。
為留住一個人纔而出臺一種新的人事管理模式,是我省挽留人纔的大膽嘗試,也是當年我省實施『科教興省』大背景下的必然。雖然近十年來,我省適用這個模式的高級人纔寥寥,但黑龍江對人纔的高度重視及實施科教興省的決心在那個年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並且,這種模式開啟了我省『人纔共享』的春天。
打破了傳統的人纔條塊分割和部門約束
雙職雙薪雙套關系
對於這一模式後來應用不多,省人事廳專家處副處長楊賀新說,李建中的事情屬於特例,就像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人,能站上去的就那麼幾個。他層次較高,兩個單位都想要他,而且黑大和哈工大協調的比較好。如果一個人不是特別出眾、對於單位很有吸引力,非要走,就走了。『人纔共用』用於高層次人纔和省內建設急需的人纔,需要經省委、省政府批准後,方可實行雙職雙薪,建立雙套人事關系,只適用於省級部門的工作人員。並且,由於工作時間、產權、同業競爭等方面的問題,要在企業推行這種模式也很難。
盡管如此,李建中事件以行政手段打破了傳統的人纔條塊分割和部門所有的約束,在意識形態領域為我省『人纔共享』政策的實施掃除了障礙。
包括鼓勵兼職、人纔共用、智力引進和跨區交流四種方式
『人纔共享』內涵擴容
『我省人纔共享政策的出臺,李建中事件是誘因之一。』省人事廳有關領導說。1999年10月18日,省人事廳《關於重視人纔引進智力推進人纔共享的實施意見》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印發給各行政公署,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屬單位貫徹執行。記者看到,在《實施意見》中,人纔共享的內涵得以豐富,包括鼓勵兼職、人纔共用、智力引進和跨區交流四種方式,適用於李建中和郝忠孝的方式屬於其中的『人纔共用』。目前,其他三種形式的人纔共享應用較為廣泛。
對於出臺《實施意見》的大背景,參與起草《實施意見》的楊賀新說,在世紀之交,誰能搶先跨入知識經濟的大門,誰就會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於處於邊遠地區、經濟不甚發達的黑龍江更要抓住這次機遇,而抓住機遇的關鍵就在人纔。當時,我省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都不行,引不來人。讓人家調過來不可能,想穩住省內的人纔也很困難。為了扭轉我省人纔在數量、結構分布上的不合理格局,打破區域所有、行業所有、單位所有的界限,促進省內外人纔的交流與合作,達到完成項目和培養人纔的目的,我省在國內率先提出並實施了人纔共享政策。
政策出臺新模式誕生帶來梧桐樹效應
柔性流動枝繁葉茂
十年前,有技術的人要到外單位乾活都遮遮掩掩的,生怕被人發現,而如今,哪個大學都有兼職教授,哪個醫院都從外面請大夫。如果將當初的『人纔共享』比喻成具有四個枝杈的樹乾,那麼,經過十年的發展與蛻變,現在它已經長成了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隨著『人纔共享』的深入實施,人纔單位突破了『唯我所有,唯我能用』的僵化模式,人纔沒有了『終身被困』的後顧之懮;各單位也擺脫了自己『有什麼人纔乾什麼事』的局限,可以從國內外、省內外廣泛尋找一流的人纔解決經濟技術難題。近年來,我省又建立了高層次人纔柔性流動機制,進一步打破國界、地域、身份、戶籍、人事關系等對人纔流動的限制,推行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契約管理、來去自由的人纔流動方式。柔性流動人纔來我省工作,可辦理《黑龍江省引進人纔工作證》,享受我省居民同等待遇。2005年開始,外聘院士一年在我省累計工作3個月以上,在人纔培養、引進重大項目及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方面做出貢獻的,就可享受我省院士津貼。不僅如此,省內各單位、各部門也不斷探索,創造了許多人纔共享的有效形式。大學、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院縣共建,專家大院等人纔共享的新模式的誕生及應用,不僅為人纔創造了施展纔華的廣闊空間,更推動了我省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纔共享這棵參天大樹引來了一群又一群金鳳棲。省人事廳人纔流動開發處處長於夫介紹,近幾年,該處每年都會為哈工大、黑大、哈師大、哈醫大等高等院校從外省引進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辦理人事關系,有的甚至是擁有十幾個人的重點學科團隊。據他們統計,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省直、市地、縣區、鄉鎮各部門的人纔流失數量是引進數量的2.34倍,較往年有所減少,更為可喜的是,具有博士研究生學位的人纔的流失量首次低於引進量。
往日新聞
誰留住了李建中
1998年10月23日的《黑龍江日報》在頭版頭題位置刊發了記者王白石、陳淥采寫的報道《誰留住了李建中?》,並配發評論《為了『孔雀』不再『南飛』》。
報道說,1998年5月下旬,在省裡召開的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一位副省長焦急地透露了一條信息:李建中要走了,誰能留住李建中?隨後李建中的去留曾成為省委常委會討論的議題。為了留住李建中,副省長馬淑潔、張成義先後前來挽留,省委組織部一次次研究、探討、協調,尋找一種新的人纔管理辦法。
報道說,1987年,應聘於美國勞倫斯研究室的李建中面對祖國的召喚,曾做過一次艱難的選擇,回到了母校——黑龍江大學,並一手籌建了黑龍江大學計算機系。正當他取得累累碩果並向計算機世界尖端群集技術衝擊時,他為什麼又要走了呢?李建中說:『黑龍江省及黑大已盡其所能給了我很多,在生活方面我沒有任何奢求,但我已經48歲了,我只想把我的許多想法快點變為現實。』但是黑大計算機系沒有招收博士生的資格,李建中的人纔梯隊設想很難實現。於是想乾事的李建中選擇了有豐富人纔資源和優秀科研環境的清華大學,當時他去心已定。雖然我省已出臺了一系列獎勵和鼓勵知識分子的政策和規定。但對於李建中這樣特殊人纔的特殊需求,常規的辦法已經不適用。即使他不飛走,但在狹小的天地中他也無法施展纔能。於是,1998年6月27日,在八屆三次省委常委會議上一項從未有過的人事管理辦法誕生了,人們稱它為『人纔共享模式』。這種模式打破了人們常規的工作狀態,一個人可以同時屬於兩家單位,以擴充他成就事業的陣地,同時兩家單位也可以共享他的纔華和成就。這種模式讓李建中感動和欣慰,他決定留下來。
《黑龍江日報》記者陳淥回憶當年采訪時的情景:當時,『孔雀東南飛』的情況在我省十分普遍。當年,她見一位副省長對挽留李建中如此重視,認為其中必有新聞可做。於是,陳淥緊緊抓住這一信息,找到了李建中。她說:『我就想問問他為什麼要走?』在黑龍江大學計算機系,陳淥見到李建中時,李建中正在收拾行李,准備作為訪問學者去美國一年。令陳淥深感意外的是,李建中說,他已經決定留下,不去清華大學了。陳淥敏銳地意識到,像李建中這樣的傑出人纔能留下來,是一條更有價值的新聞。於是,她就李建中留下來的原因進行了深入采訪,寫成了《誰留住了李建中?》
這篇新聞見報後,在我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件事讓科研人員感受到了我省對人纔的管理已經告別了過去那種『畫地為牢』的方式,正向適應市場機制,讓人纔『活』起來轉變。
李建中與傑青基金時任副省長馬淑潔訪談
李建中要走,省科協主席、時任主管科技的副省長的馬淑潔前去挽留。當時的情景,馬淑潔已經記不清了,但她清楚地記得,為了吸引、培養李建中這樣的高水平青年人纔,省委省政府做了很多努力。
1994年我國設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後,紮根黑龍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光遠和黃文虎向馬淑潔建議,建立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吸引、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年輕科技人纔。當時,我省的院士普遍年事已高,馬淑潔也想為新世紀培養年輕的院士,培養我省未來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於是,她向省政府提出了這一建議。當時,我省財政經費緊張,但在院士們的再三爭取下,1995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每年省裡拿出200萬元,評審10人,針對每人的自選研究方向各資助20萬元。第一屆10名基金獲得者中,就有李建中。
馬淑潔回憶說,當時,李建中在北京申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不能來參加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答辯。但他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是大家都認可的。經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研究,同意由李建中的學生代他答辯,最後李建中以『基於群集並行計算環境的並行數據庫系統研究』項目獲得了第一屆傑出青年基金。李建中也成了我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選歷史上第一個未到現場答辯的基金獲得者。這也成為後來李建中留下來的一個情感因素。
目前,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已經培養了200多名高水平科研人員,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哈工大教授譚久彬,2003年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的哈工大教授歐進萍,國家973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省農科院副院長、我國玉米育種專家蘇俊,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苗立傑等等,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放棄了到國外、省外工作的機會,留在了黑土地,並在這片土地上為我省乃至我國農業、裝備制造、醫療、航天等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新聞鏈接
國外人纔資源總庫我省設站
今年6月,國家國外人纔資源總庫黑龍江工作站與省對俄人纔交流與合作中心同時揭牌。據悉,國家外國專家局總庫外籍人纔已達6.3萬餘人。為充分發揮和有效利用地方引智工作的成果,擴大信息資源,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在黑龍江率先設立國外人纔資源總庫工作站。黑龍江是全國開展對俄及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對俄智力引進工作的橋頭堡。中俄人纔交流與合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立黑龍江對俄人纔交流與合作中心,將更好地發揮歷史淵源、地域優勢和多元文化融合等優勢,更有效地引進各類海外高層次人纔和緊缺人纔。